区分汉代玉器的方法
汉代玉器中有许多仍是利用绿色或黄褐色的玉料,但是另一方面,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汉代玉器料的来源,大部分是由和阗输入的软玉。出土的一些玉器,与和阗玉很相近。
葬玉,是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它在汉玉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主要有玉衣、九窍塞、玉晗和握玉4种。满城汉墓发现玉衣2件。每件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6个部分组成。每部分又各有两个部件。各部件都是由许多小玉片用纤细的金线缕编缀成的。所以称为“金缕玉衣”。这种“金缕”的只有皇帝死后可以使用,但有时皇帝特赐给他的亲王或大臣。级别较低的只能使用银、铜线缕或鎏金的铜缕来编缀。一件玉衣所需要的小玉片总数常达2000多片。这种玉衣从1968~1978年的10年间,陆续发现22件。其时代均不晚于东汉,可能是由于魏文帝黄初三年(222)下诏禁用玉衣的缘故。九窍塞是填塞或遮盖死者的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9个窍孔之用的,目的是防止体内的“精气”由九窍逸出。同时也企图使“死者为之不朽”。一般的死者,口含玉蝉,这在汉代,比较普遍。至于它取形于蝉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蝉的生活史的循环可以象征着变形和复 活。汉代的握玉,最初为璜形,如满城汉墓所出,但到了东汉初年,握玉便换为豚形的。这种玉豚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墓中出土不少。这些作为葬玉的玉蝉和玉豚,都是造型粗糙,刻纹简单,主要是为了起巫术的作用。
高濂《燕闲清赏笺》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这是赞赏汉代玉雕刀法精纯流畅,在双沟线纹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双沟线纹饰并非汉代创造,战国时期已有。“汉八刀”、“双沟碾法”只是从两个方面体现了两汉玉器纹饰的厚实、简洁与流畅。
由于汉代玉器的品种、数量达到了玉器史上的顶峰,相应的,它的雕琢技术当然也有所改进,最有名的是“汉八刀”和“游丝毛雕”。
汉代玉器常择取正面。侧面,后面或斜角俯视等角度,所见动物局部形象组成完整的动物造型,以营造扭身摆尾的强烈动感。
现代仿汉玉器的材质出于成本考虑,往往用价格较低廉的青海料、俄(罗斯)料、韩(国)料等来替代,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别。笔者曾得到一件汉代工字佩,灯光下可以看到玉质呈粥状结构,这并不符合新疆和田玉云絮状结构特征,而是俄料的典型特征。
汉代玉器的地子处理技术也是令人拍案的绝技,例如整齐划一、平滑如镜的“阳纹地平”,不仅在汉代以前没有发现,汉代以后也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