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老伯胸膜有“漏洞” 广州医生用一个小“螺栓”堵上了

今年74岁的张大爷在肺癌切除术后,一直反复出现咳嗽、脓痰,甚至还出现了气胸,半年多来在当地求医却一直没有好转。日前,他慕名来到广医一院,经检查发现在支气管与胸膜之间有一个“洞”,也就是所谓的“支气管胸膜瘘”,通过一种新型的支气管胸膜瘘封堵术,在胸膜与支气管之间安装了一颗“螺栓”,才终于让久咳不愈的他“消停”了下来。

支气管胸膜瘘是支气管与胸膜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一旦发生这种异常相通,会导致病人胸膜腔脓液经支气管瘘口进入呼吸道,出现反复咳嗽、咳脓痰、发高烧等,而支气管的气体从瘘口进入胸膜腔,会引起气胸,可能危及生命。“尽管支气管胸膜瘘属于肺外科手术较为少见的并发症,整体发生率在0.5%-5.0%左右,但其严重性不容忽视,如发现不及时,死亡率高达20%-70%。”广医一院心血管内科陆东风教授说。

一年前,张大爷接受了右下肺癌切除术,原本想着终于解除了一颗“定时炸弹”,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术后反复咳嗽,还伴有黄黏痰、发热等症状,家人起初以为是术后体弱导致的问题,休养一阵子就好了,没想到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还出现了呼吸窘迫、嗜睡、意识淡漠等危急情况,家人这才意识到这并非一般的“并发症”。到医院检查后还发现,张大爷的右侧胸壁广泛皮下气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气胸”,需要立即放置胸腔引流管,控制感染

经过支纤镜、胸部CT等检查确认,张大爷的右下肺是非常典型的支气管胸膜瘘,尽管经过抢救后,情况稍微稳定了下来,但他不仅要承受反复咳脓性痰液的痛苦,还有可能需要长期留置胸腔引流管,“如果反复的感染波及到另一侧健康的肺脏,后果将不堪设想。”陆东风教授表示,根据张大爷目前的状况,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尽快修补好支气管与胸膜间的那个“洞”。

广医一院心血管内科会同胸外科团队,针对张大爷的病情进行了综合的评估,都不建议通过传统外科手术进行修补,一方面由于患者身体虚弱,另一方面术后残腔容易感染再形成脓胸或支气管胸膜瘘。“我们也考虑过选择医用胶进行封堵,虽然创伤小,但结果就是需要反反复复的堵,成功率极小,大部分病人在数次封堵后放弃,最终只能选择长期留置引流管。”

陆东风教授反复检查确认了张大爷的瘘口解剖情况后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将先天性心脏病的封堵术应用于支气管胸膜瘘的治疗?也就是说,使用“螺栓状”的封堵器,通过纤支镜引导,从气管进去,到瘘口处将封堵器准确定位释放,“螺栓”的头端与瘘口组织紧密嵌合,并在镜下确认封堵器牵拉固定好,由于封堵器紧贴周围支气管黏膜,与瘘口完美“契合”,从而达到隔绝相通瘘口的目的。

得到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在胸外科、纤支镜团队、麻醉科、手术室等协作下,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为张大爷成功实施了支气管胸膜瘘封堵术,不到一个小时,“小螺栓”便顺利植入,将支气管与胸膜之间的小“洞”进行了封堵。陆东风教授说,相较于其它传统处理手段而言,这种封堵方式更加牢固,且吻合度高,不容易脱落,在瘘口隔绝方面具有“意想不到的优势”。术后第一天,张大爷反复咳嗽的情况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胸腔引流管也可以放心拔掉,目前已经出院回家。

“采用有自膨性能的镍钛合金封堵器隔绝瘘口,临床效果好,能迅速改善患者呼吸状况,并缓冲封堵支气管远端气体的冲击力,与支气管嵌合紧密。由于不存在张力问题,可避免气管因管壁张力过高而导致组织缺血坏死。”陆东风教授介绍说,这种瘘口封堵术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创新理念,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医疗费用低、术后不需特别的重症监护等优势,可以应用于食管气管瘘、食管纵膈瘘、气道胸膜瘘(包括气管胸膜瘘、支气管残端瘘、小支气管残端瘘)等瘘口的封堵。

目前,广医一院介入团队共完成相关瘘口封堵术9例,包括食管气管瘘3例,支气管胸膜瘘5例,食管纵膈瘘1例。患者术后随访观察,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其中,第一例手术的食管气管瘘患者,进行封堵手术之后四年多了,不仅摆脱了不能经口进食的痛苦日子,而且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