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四川中江文庙:泮池养龟,曾为书馆
2021年5月12日,乘阿忠之车从成都来到了中江县,导航上有文庙的地址,然开到文庙入口时,发现周围没有停车场,车辆都沿街边停放。阿忠慢慢往前开,刚行驶出二十余米,看到一个车位上停着一辆电动车,我立即下车将其挪开,阿忠将车倒入。他下车时看到我们的停车处乃是一家快餐店的门口,店主正隔着玻璃望着我二人,阿忠说不进去吃饭不合适。
此时已是正午,于是进内点快餐两份,这家快餐店的食品全呈现一些辣人的红色,我点了碗鸡蛋炒饭,依然是一片红,好在有心理预期,吃起来也没有辣到满头大汗。因为用过餐,所以把车停在这里会有理所当然之感,我请阿忠在这里喝茶抽烟,我独自步行走往文庙。
入口处在小巷内
中江文庙位于一条很小的弄堂内,这与其的声名略不相符。入口乃是道贯古今坊,左右两侧是礼门和义路,但已经封闭了起来,正中有两扇大门,门板上写着防疫扫码,但门口无人看守。
牌坊为门
棂星门
径直走入院中,里面是面积不小的广场,右侧是万仞宫墙,左侧是棂星门,可见该文庙是由侧门进入。我先去观摩了万仞宫墙上的雕饰,该墙总体制作精美,但感觉这是前些年复制的。从院落的规模看,应当是在原址复建。
进院第一眼
门内侧
棂星门为三开间,全部是用当地的石头雕造,上端的出戟很高,与牌坊的体量相比,略不成比例。棂星门也全部是用石块雕造,从风化程度看,复制时间不长。
万仞宫墙
雕花精细
棂星门后为泮池和状元桥,其规模与棂星门和万仞宫墙比起来,显得有些迷你。仔细观摩用材,感觉状元桥的基础为旧物,外围的护栏是后配的。泮池内的水已经呈绿色,里面游荡着几只乌龟,想来是行善人到这里来放生的。但池内没有浅滩处,那些乌龟只能不停地在水中游,我感觉它们会很累,只是想不出能让它们歇歇脚晒晒太阳的方式,只好收起那无聊的好心,继续查看周围的情形。
泮池
状元桥
辛苦的乌龟
泮池的两侧各有一座碑亭,碑亭旁无介绍牌,不清楚里面立的是什么碑。
碑亭
戟门
顶饰
继续前行,前面是戟门,屋脊顶端有两只麒麟拉着铁链子,这种装饰方式似乎是四川各地文庙的标配,只是拉链子的动物可以随意替换。
乡贤祠
名宦祠
进入戟门,两侧分别是乡贤祠和名宦祠,这两间房屋体量不大,然都上着锁,李仁义所写《中江县图书馆简介》中说:“我县公共图书馆建于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十一月,馆址设在大南街文庙大成殿下面东侧的小屋内,开初接收了存放在县商会的图书一千七百余册,馆名“中江县图书馆”。
想来他说的大成殿东侧的小房屋乃是名宦祠,此祠乃是中江县图书馆的创始之地。我扒着窗户向内张望,未能看到书架,看来这里已不作为书室使用。
戟门外廊
酣睡
戟门内侧
戟门的内侧摆放着一些桌椅,有些老人在此休憩,他们每人桌前都放着一个保温杯,此刻的四川已经感觉十分炎热,不清楚为什么还要用保温杯喝水。也许是正午之故,这里的老人都在闭目养神,有的已经发出了鼾声,我不好意思向他们请教,只好放轻脚步穿入院中。
大成殿外观
丹墀石
屋顶
此院的正位就是大成殿,从体量来看,仅为三楹,此乃小型文庙的规制。大成殿处在站台之上,站台高约半米,环以石栏。屋脊用的是黄色琉璃瓦,前方拉铁链的是两只老虎。站台正前方为五级台阶,正中是丹墀石,此乃新刻。大成殿的站台上也摆放着不少的休闲桌椅,只因阳光照到了这一带,此刻无人坐在这里。
孔子像及四配
十二哲
走进大成殿,正中是孔子塑像,左右两侧为四配,四配与孔圣不呈品字形排列,而是一字形排开。十二哲则处在两边侧墙,与孔子与四配呈九十度。他们都坐在有玻璃罩的神龛内,无论换哪个角度拍照,都会有反光。
关于中江文庙内的孔子像,按照齐磊所撰《中江文庙》一文中的说法:“据县志记载,中江文庙原塑有孔子像,其塑像泥土是从山东曲阜远道运来。”
四配与十二哲
拜台
如果确实是这么做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江文人对孔子是何等之崇敬。对于大成殿的规制及建造手法,齐磊在文中又说:“中江文庙,是该县历史上较为重要的古建筑群。始建年代不详,南宋重建。现存最晚的也为清道光16年(公元1836年)的建筑。座北朝南,沿中轴线纵向布局,占地10686.7平方米。现今除圣母殿、尊经阁、棂星门被毁外,其余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其大成殿为歇山式屋顶,上施琉璃筒瓦,装饰斗拱19朵,为一明代建筑。”
转角结构
站在大成殿内仰望,上方做了吊顶呈棋格状,没有绘藻井。梁柱转角处的手法也与他地不同,而今全部涂成了朱红色,已经看不出是否有维修的痕迹。
关于中江文庙的创建时间,难以查到相关史料,民国版《中江县志》中收录了明代周洪谟所撰《中江重建县厅记》,该文首先称:“中江,隋玄武邑,又曰凯州,至宋,始改今名,隶潼川府。而潼川旧志谓:'潼川坏地瘠薄,民物之产,不及西川一大县。’则中江之风土,大略可知。历代以来,为中江而显者,未见其人,得非以其邑小民贫,虽善政不足以树声闻欤?”
中江原名凯州,到宋朝时改名中江,隶属于潼川府,按照旧志所载,中江土地贫瘠,以至于难出人才。胡叔实到达中江后,他努力改变当地的社会风气:“由今尹胡君叔实观之,则殆不然。君浙之永康人,先为是邑典史,律己公而抚民惠,在官八年,始终如一。”
胡叔实把经济搞上去后开始注重文化建设,周洪谟在文中写道:“敦重学政,修大成殿及门庑堂斋,以至祀典诸神之祠宇坛场。邑之杠梁道路,故者以新,敝者以理,覆者以密,甃者以坚。”
胡叔实重建了文庙大成殿等设施,不清楚眼前所见的大成殿是否是他建设而成的。对于他的功劳,江朝宗在《重修儒学记》中称:“天顺改元夏六月,佥四川宪司事、建安刘公崇善考绩来京,一日过予曰:中江,吾属邑也,邑之令,永康胡叔实也。吾尝按是邑,首谒先圣于其学,见其规制维新,心甚喜之,询于士民,咸曰此吾县令胡侯之为也。侯病,学宫即久坏。”
胡叔实到达中江后,看到庙学破败,于是捐俸安排人予以修复,也许那时的中江文庙太过破烂,他所捐之俸不足以修缮完毕,于是当地的一些居民纷纷捐款,终于使得庙学焕然一新。
原来是个单位
参观完大成殿继续向后走,想去参观启圣祠和明伦堂,然后方已是围墙,在墙角处搭起了简易棚,里面摆满了休闲桌椅,有两位妇女在烧开水,看来这里也成了茶座。中江文庙内有这么多的喝茶之处,这在其他文庙中颇为少见。
转到两庑,看到这里也摆放着桌椅,还有些人坐在那里喝茶聊天。走到正面时方看到此处的门上挂着“中江县文体广电旅游系统老年活动室”的招牌,原来还有这个用途。
从道光版《中江县新志》的记载来看,当年的明伦堂颇具规模,对于其位置,《志》中写道:“明伦堂,康熙年间建,原在文庙大成殿后,乾隆辛卯,署知县王尔昌改为崇圣祠,别于学署之前建堂三楹,立儒学头门五楹,道光十六年新修。”
明伦堂处在大成殿的后方,创建于康熙年间,乾隆年间,知县王尔昌将明伦堂改为了崇圣祠。对于是何人创建了明伦,康熙年间教谕王一贞在所撰《重修明伦堂记》中写道:
中江学宫,自兵燹后,仅存大成殿、名宦祠、棂星门,其余堂庑亭阁尽属丘墟。赖贤宰谢公旻禧补𤬦正殿,暨司训陈君铭率诸生各出资,建㦸门五间,差有可观,而大功未究。丙戌春,李公宰是邑,甫下车谒庙,慨然有兴复志,爰自丁亥,迄己丑,三年中,独捐俸建东西两庑及泮池桥,万仞墙之倾圮者,皆补修无缺陷焉。一日,公以牒商于余,谓明伦无堂,将讲学何所,且乡贤无祠,则典礼不肃。又思所以经埋之议,既合,鸠工庀材。余与同官吴君珍奇,邑尉苏君熏左右其间。事始于𢈏寅仲秋,至明年冬十月告成。为堂三间,高二丈三尺,广五丈有奇,为祠三间,高广与名宦祠埓,一一俱如古制。
因为战争原因,中江庙学被毁,仅存大成殿、名宦祠和棂星门。后来县令谢旻禧补修了正殿,还有的官员率领诸生出资建起戟门。康熙四十五年,李公任中江知县,他刚一到任就有修复文庙的想法,从康熙四十六年开始,到四十八年的三年间,李公个人捐出俸禄修建了东西两庑、泮池、万仞宫墙。但李公考虑到该文庙内缺乏明伦堂和乡贤祠,于是与下属商量,共同筹资建设。从康熙四十九年开始,到转年的冬十月告竣,终于建起了明伦堂等设施。
关于中江文庙明伦堂的改建之事,张松孙在《中江县改建崇圣祠明伦堂记》中写道:“今祠宇在殿东,规模湫隘,非制也,且年岁久远,渐致倾颓。乾隆甲辰秋,桐城王君尔昌来署邑篆,以兴废为己任,力图修整,爰集绅土及两儒学,度地筹费,改原建之明伦堂为启圣祠,而于学宫之左另建明伦堂三楹,立儒学门于堂之前,榱题式灿,轮奂增华。旁列卧碑,又书历朝来邑之登科第者,悬匾于堂之左右。孟子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将使士登斯堂,咸知伦之所以明,而启圣之尊崇于学宫,为是益鉅,更念书院亦启迪人文之地,节孝为风化所关,皆于乙巳之春次第修建,不数月而蒇功。”
乾隆四十九年,王尔昌任中江县令,他看到庙学破败,于是召集当地的乡绅筹集费用,同时把明伦堂改为了启圣祠,又在学宫另外建了明伦堂,到乾隆五十年改建完毕。
道光年间,中江庙学又做了彻底的大修,李福源在《重修儒学碑记》中写道:“道光甲午春,邑侯林戟门明府,既权篆梓潼,卸事归。尝与予道学宫倾颓状,谋重建。予曰:化民成俗,必由于学,古之善训也。吾邑自隋设凯州于此,千有余岁,文章事业、忠孝节义、代不乏人。至我朝,文教昌明,生其时者,沐浴德化,沦肌浃髓,尤能争自濯磨,此皆学有以启之也。夫立学之意,非第以取科名图仕进也,人莫不有五常,学焉,所以扩充其仁义礼智之性;人莫不有五事,学焉,所以无失其恭从明睿之宜;人莫不有五伦,学焉,所以求尽其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谊,知斯意者,乃可以为人,可以为人,乃可以为生监,为举人,为进士,及其幸而得之,固理数之所必然,即不得,而天真不失身范。”
此记提到了道光时的中江知县林振启,此人字戟门,看来他天生就对文庙情有独钟。林振启乃是福建侯官人,但他跟中江县特别有缘,道光七年,他第一次任中江县令,道光十二年调往他处,两年后再任中江县令。道光十八年,因病告假回家修养,咸丰二年病愈后第三次任中江县令,转年十月他调到井研任县令,然而到了咸丰六年十二月,他第四次做中江县令,直到咸丰十年辞官归里。前后四次,合计在中江任上达十七年之久。
也许是这个原因,他对中江县情有独钟,同时也与当地的士绅关系密切,故在道光十四年,他第二次做中江县令时与当地的士绅商议来修复文庙:“明经邓永堂协力劝募月余,好义如宾,安齐等已捐至万金,而此外愿捐修者,则有唐文范兄弟,任泮池,刘运九兄弟,任大成门,王缉武兄弟,任崇圣祠,李筠李笹任阙门,唐祥泰际隆叔侄,任名宦乡贤祠。明府乃诹吉兴工,慎选增生杨猷奕,附生吕玉润,监生吴廷献职经费,耆民张世源、林中格督工役,而以予与邓君总司其事。”
从知县命手下人去搞募捐,用了一个月就收到募捐款达万金之多,还有人愿意分别捐修某个设施,比如愿意捐泮池,也有的愿意捐大成门等等。资金充足,备料齐全。但是,做任何好事总会遭他人非议:“时有为浮言者,明府一力主持而申诫之,群愧惧不敢逞,于是邑人同声称快,捐赀者愈踊躍,供役者愈奋勉,越三年而革故鼎新。殿庑、门墙、崇圣、名宦、乡贤各祠,以及池亭、房厅、礼器皆备。此外尚有余赀,赎回庙基原地,置买余家河壩地,修造房屋,又补葺明伦堂、尊经阁、节孝祠、南城奎星阁、两学宫暨斗山,并建修南门外大路、西河隄、铜鱼山南山寺、百废俱兴,统计费制钱二万七千二百缗有奇。”
很多人在想问题时不考虑结果,只琢磨别人做事的动机,有些人觉得人言可畏,不敢再太过出头,但是林知县主持公道,坚持替这些人说话,这让造谣中伤者不也再吱声。正义得到了伸张,捐款之人更加踊跃,所以用了三年时间就把中江文庙建成了不小的规模。这次建设没有用完所捐之款,林知县又用此款买下了文庙的宅基地,同时又把多余的款用来建造尊经阁等。
按照道光版《中江县新志》中的记载,其实尊经阁早已有之,后来林振启予以重修,更为重要的是,他用余款购买下数量不小的书补充到尊经阁内:
尊经阁在文庙东北隅,明正德十六年辛巳,知县余祺创修。国朝道光十六年,新修文庙,大加补葺,并筑阁下长墙一道,禁居民毋得秽䙝。道光十七年,查得儒学旧存书籍,大半遗失,间有存者,亦多残阙。首领绅士等复捐赀购补,贮藏阁上,署知县叚荣恩酌定章程,与文庙祭器礼服等项共立印簿四本,一存县署,二存两学,一交首领绅士,互相稽察,毋仍损失。计存《圣谕广训》壹本,《天章炯戒》壹本,二项书板俱全。《上谕》捌套,共㭍拾壹本,《中江县新志》壹𡘷捌本,书板俱全。《御纂朱子全书》捌套三拾陆本,《御纂诗义折中》贰套捌本,《御纂周易述义》贰套拾本,《御纂周易折中》贰套拾贰本,《钦定礼部则例》贰套拾三本,《钦定春秋传说彚纂》肆套贰拾伍本,《钦定学政全书》壹部,并《学校规条》书板全。《钦定四书文》贰套贰拾本,《新通志》拾陆套共壹百伍拾壹本,《钦定性理精义》壹套肆本,《十三经注疏》贰拾壹套共壹百陆拾四本,《四川通志》捌套共肆拾捌本,《元史》拾套共壹百本,《近思录》壹部肆本,《琴谱》壹部,《圣庙祀典图考》壹套陆本。
修复纪事碑
棂星门围在护栏内
我在院子内探看一番,未能找到尊经阁,不清楚那里的藏书都流落到哪里去了。沿着另一侧慢慢走,在前院看到另一个碑亭,里面有一块《文庙修复纪事碑》。以我的猜测,尊经阁大约应在这个位置,只可惜当年修复文庙时没有恢复这个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