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俭|执著于创作清末仕女画

他的 仕女画有别于传统民清仕女画瘦弱、比例极不协调的画法。他的仕女画一般背景颜色厚重,很具有历史感,而把仕女画得很清雅婉约。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画法,是同他的成长经历所决定的,在画面中注入的是他自身的情感,是对母亲的怀念与思盼。

张思俭,曾用名张铁环,字晨陌,书斋:晚萍轩,自幼在天津河西谦德庄长大。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现为职业画家,中国北方画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湖社画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香港国际画院一级美术师、北京涉外经济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美协会员、秦皇岛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家。

1945年,张思俭出生在山东聊城县的一个小镇,5岁时和母亲去投奔在天津做生意的父亲。不幸的是,其父母后来双双去世,13岁的他沦为孤儿。而后经历了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过着食不饱肚衣不遮体的生活。成年后曾在山东老家种过地、在农场当过工人开过拖拉机,1973年调入文化馆从事专职美术工作,从此走上了专业美术的创作道路。

他将近两年的时间在京处理个人棘手的事情,有机会去拜访名家,受到了很多教益,也增强了信心。之后,他又求学于河北师范大学,其多幅作品参加全国性的大展并获奖,引起了一些反响。

1977年开始随梁岩先生学习写意人物,之后曾受到过金捷中、周秀青、王怀骐、江枫等诸家指导。1984年幸逢刘大为、史国良老师,曾为其铺纸研墨、临案细读老师作画,并获老师赠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进京展览。

对于为什么这么执著地去创作清末仕女画,是缘于他对母亲的怀念,他说:

“我母亲45岁那年生我,对我特别宠爱。在我13岁那年,她去世了。在我的印象中她瘦瘦的,小脚,人很和善。在天津生活时,她与胡同的邻居相处特好。我一直很怀念母亲,以至成年后还因想她而偷偷流泪。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远房亲戚向我讲述她小时候与我母亲的一些事情,说我的母亲年轻时上穿什么颜色的袄,下穿什么颜色的裙,绣什么样的花,身材有多高、多瘦,模样有多好看……她极力地思索着,力图将搜索到的那些既清晰又模糊的画面尽可能多地传递给我。

我静静地听着,细细的捕捉着她的每一句话。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母亲去世29年后会有她的同龄人向我描述她年轻时的容貌、穿戴打扮、喜好及一些生活情节。从此,我一次又一次地在脑海里编织着母亲年轻时的形象,想把她画出来,也想以此来怀念我的母亲和感悟那个年代中国妇女的形象及她们的生活、生存状况。”

由此可见,张思俭的仕女绘画,是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及对生命的感悟,才达到这种境界的。清末仕女画已经成为贯穿他生命的主线,也必将为当代画坛吹来一股富有真情实感的绘画新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