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件检验的误区与改进
前言
首件检验,是现场质量控制中的必用手段,一般是指:对每个班次刚开始时或过程发生改变(如人员的变动、换料及换工装、机床的调整、工装刀具的调换修磨等)后加工的第一或前几件产品进行的检验。一般要检验连续生产的3-5件产品,通过后才能批量加工后续产品。汽车行业零部件的生产大都采用这种控制手段,但是我们做的首件检验起到质量控制的作用了吗?
◆ ◆ ◆ ◆
某工厂重复出现左前窗控开关升降玻璃不灵敏,经调查是工厂生产的滑动块高度尺寸超下限,该产品是工厂注塑自制品,追溯首件检验记录发现高度尺寸9.8+0.5/-0.03在首件检验中8模产品数据分别是:9.78、9.80、9.77、9.80、9.77、9.79、9.77、9.79,首件检验合格后开始生产,为什么还会有不良品产生?
┃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首件检验怎么做?
首件检验的目的是为了确认本工序的过程稳定,且有满足质量要求的过程能力。通俗点说就是确认能稳定的制造出合格产品。
◆ ◆ ◆ ◆
很多人将首件合格当作通过标准,如果倒退几十年,大量的工序是工人操作通用设备加工,工作的结果主要依赖员工的技能。那么首件检验的目的是确认此工序有能力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将合格作为接受标准是正确的。时过境迁,今天的企业大多使用自动设备,甚至是智能设备进行生产,操作者是熟练工,工作结果对操作者的依赖度很小,那么首件检验就演变为了对过程能力(稳定性)的鉴定方法,用合格作为标准就很不合适。
请大家看一个案例:尺寸超差
请注意不合格的分布,是12.01 - 12.02,有48件。请预估,合格的零件尺寸分布大概在哪里?对了,大概在11.98 - 12.00的范围吧。
不太理解统计过程控制的朋友们只需要记住,首件的通过标准,应限制在公差带中心值1/5 - 1/3范围内,才能保证批量生产的质量稳定性。
因此,为了确定过程是满足质量要求的,首件的相应尺寸,应控制在规格限中心值的1/3之内,这样推算出来的过程能力是1.0。
◆ ◆ ◆ ◆
◆ ◆ ◆ ◆
◆ ◆ ◆ ◆
◆ ◆ ◆ ◆
随着先进技术的运用,随着管理思想的进步,经典的检验方法也要赋予新的含义。在现场质量管理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节点,希望大家展开思考,工厂走向数字化,还有哪些检验的准则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