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国保--古建筑(21)
本篇目录:
*************************************
401.东安头翰林祠
清至民国 湖南省宁远县
402.大颠祖师塔
唐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
403.高州宝光塔
明 广东省高州市
404.联丰花萼楼
明 广东省大埔县
405.揭阳城隍庙
明清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
406.陈白沙祠
明清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
407.国恩寺
明至民国 广东省新兴县
408.沙湾留耕堂
清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409.大埔泰安楼
清 广东省大埔县
410.冲虚古观
清 广东省博罗县
*****************************************
401.东安头翰林祠
东安头翰林祠位于湖南宁远县湾井镇东安头村,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为纪念为纪念村人、明景泰三年(1452)进士李敷而建。是九嶷山的一大景区。东安头翰林祠是一处集崇祀先祖、纪念名人和公益活动于一身的民居建筑,全盛时期,门匾、堂匾、楹联遍布祠内外。它们与祠前的月台、池塘、文塔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人文建筑景观,是江南地方民居的一大特色。东安头翰林祠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2.2平方米。
在久安背村读书人李世南荣登翰林之后四百多年,明景泰三年(1452),同属湾井李氏家族的东安头村读书人李敷也进士及第,荣登翰林。这是家族的荣耀,当然东安头村也要建座翰林祠纪念一下。
清乾隆元年(1736),村里为纪念本村出来的进士李敷,建了这座具有湘南地方特色的公益性建筑。清嘉庆十六年(1811)增建木牌坊,道光七年(1827)移牌坊于祠门外,光绪五年(1879)重建牌楼。民国九年,当时担任国民军桂林某部司令的村人李子清返乡省亲时,见翰林祠房屋矮小,就倡导修建,将祠房屋建筑升高,形成现在的格局。
东安头翰林祠由月台、牌坊、门厅、戏楼、厢房、天井、下厅、上厅、道厅组成,依次递进。祠后有后龙山,祠前有半月塘,水面宽约8亩。
东安头翰林祠是一处集崇祀先祖、纪念名人和公益活动于一身的民居建筑,全盛时期,门匾、堂匾、楹联遍布祠内外。它们与祠前的月台、池塘、文塔形成一个独具韵味的人文建筑景观,是江南地方民居的一大特色。
整座翰林祠建筑以七十二根立地支柱为支撑,寓意儒学家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每个石墩上都有十二个小狮头,寓意师承重任,体现了这个村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进入祠堂头上也是戏台。祠堂内陆面为小块鹅卵石铺设,后面为殿堂,堂前有木制栅栏。墙壁上嵌有古石碑数块。
戏楼为歇山顶入柱木结构建筑,前厅檐下饰五层龙首昂斗,装饰木雕花卉与图案,飞禽走兽,栩栩如生。
祠前木坊为三门四柱三楼全木结构,檐下饰七层如意斗拱,飞檐宝顶。
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02.大颠祖师塔
唐大颠祖师塔,别称“舌镜塔”,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河陇村灵山寺后侧,坐东北向西南,建筑面积约7.84平方米,系潮汕地区现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墓塔。灵山寺开山祖、中原禅宗第九世祖大颠禅师于唐长庆四年(824年)圆寂,肉身葬于墓塔内。墓塔呈钟型结构,高2.7米,塔座呈八角形,四周刻有飞龙走兽及花卉图案,古朴典雅。塔前有石烛台1对,石香炉1座,均保护完好。真实的体现了唐代的雕刻艺术,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系目前全国罕见的唐代钟型佛塔。
灵山寺位于潮阳区铜盂镇龙山湾。唐贞元七年(791年),高僧大颠创建。唐长庆二年(822年),穆宗李恒钦赐:“护国禅院”。灵山寺八景为:拔木坞、白石槽、留衣亭、写经台、祝圣碑、舌镜塔、千丛果、开善藏。
大颠祖师塔创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古塔保存完好。是国内罕见唐代钟型墓塔,展现唐代石雕艺术风格。大颠祖师塔高2.8米,塔身的最大直径为1.8米,由78块花岗石砌成。基座为八角束腰形,并有飞龙走兽及花卉的浮雕图案。其座有石雕仰莲花瓣承托塔身,而塔身的外观呈圆柱状覆钵形。
正面有莲花承托的方形神龛,龛内刻有“唐大颠祖师塔”六字。
1985年,唐大颠祖师塔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03.高州宝光塔
宝光塔位于广东高州市区西南部的鉴江河畔上,建于明代万历四年( 1576)。该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通高 65.8 米,底层边长 5.72米。塔身全部用青砖砌筑。塔基为须弥座,束腰部分各面均嵌有花岗岩浮雕图案 3 幅,每幅浮雕长 1.45 米,高 0.55米。浮雕内容分别有吉祥富贵、双凤朝阳、鹏程万里、鱼跃龙门,还有独具特色的高州香蕉图等。两幅浮雕之间,镶嵌一块竹节形石浮雕相隔。竹节浮雕0.55 米,宽 0.28 米。基座每角镶嵌一尊托塔力士浮雕,高 0.55 米,宽 0.38米。托塔力士双手高擎塔身,给人以安全稳重之感。
宝光塔塔门用砖雕图案装饰,门额上方用砖雕阴文横书塔名“宝光塔”。塔名右上方有两行竖书阴文款,分别为“分守岭西道政朱东光”和“参政徐大任”;塔名左下方有阴文竖书落款“万历丙子仲春建”。
塔内建有螺旋形砖级,为壁内折上式,沿着阶梯,可以逐层攀登,直到塔顶。每层设四面真门四面假门,两两相对。塔内通明透亮,空气疏通。过去在塔内,每层都有佛像数尊,其中底层为护塔大佛像,造型高大威严;其余各层为小佛像,其形态各异。加之塔下同时兴建的发祥寺中有众多的大小佛像,形成浓郁的宗教气氛。因此,群众俗称宝光塔为“佛塔”或“粉塔” 。
在宝光塔两侧约 200米处,保存有当年建塔时的民工住所遗址——周家宅。周家宅为两进的民居建筑,砖木结构,小巧玲珑。民居正厅内,保存有完整的图案花饰。当年周家主人也是建塔民工,并卖一男孩捐资打造托塔力士,于是在建塔的同时,也为周家建造一座青砖砌筑的大屋作为补偿。由于此屋建造坚固,故一直保存至今,成为一座不可多得的明代民居建筑。
1989年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04.联丰花萼楼
联丰花萼楼,又叫花萼楼,位于广东省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近400年历史。因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乡村相爱之意,所以取名为“花萼楼”。联丰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内环一层30个房间,二环二层60间,外环三层120间,楼高11.9米。联丰花萼楼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对研究古代客家民居建筑艺术、客家民俗,有一定意义。
明万历年间,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林援宇家境清贫,衣不蔽体,为避风遮雨而寄宿在狮头山上的一个石洞里,常年来往于福建、江西、饶平等地,靠担盐,挑石灰为生。相传林援宇在附近的狮头山观音庙前,意外得到三大缸白银。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林援宇开始兴建联丰花萼楼。林援宇建好土围楼之后,把村里所有没有房子住的乡邻都接过来住,因为这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乡村相爱之意,故取名为“花萼楼”。
2002年,联丰花萼楼发生大面积坍塌。随后,大埔县人民政府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松生对联丰花萼楼进行维修。2015年和2016年进行维修,恢复其历史风貌。
联丰花萼楼的建筑借鉴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联丰花萼楼整个呈八卦形,整体构造像是一个被剥开的橘子,外大内小,双环相套。联丰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210个房间。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楼高11.9米,楼的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层宽2米,顶层宽1.3米,楼顶为木梁灰瓦。内外环形相套,内低外高。
联丰花萼楼的第一层不设窗,第二、三层墙上设有内小外大呈三角的枪眼,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钉上坚厚的铁皮,这些门窗设施是为抵御外人侵扰而特意设计的。
整个土楼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联丰花萼楼的内部结构是“一梯一户”每户分三层,通过三楼的回廊则又户户相通。跟大多数土楼一样,联丰花萼楼在建造时也没有采用传统民居建筑采光和通风的基本设计,而是重在对自我的保护。
联丰花萼楼大门呈拱形,上方挂着两盏灯笼,两盏灯笼的中间用蓝墨水写着“花萼楼”三字,左右两边则是一副对联,红底黑字,写的是:花开常棣,萼发青云。古时,“兄弟既翕,谓之花萼相辉,兄弟联芳,谓之棠棣竞秀”。花萼之名,意寓兄弟相亲、邻舍相爱。
联丰花萼楼楼内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寓意着人们祈求丰衣足食的心愿。天井一侧有口古井,用于防火和生活之用。天井的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图案和天井内的排水沟构成了一个“九”字图,寓意着:水是生命之源,水进口和排水沟构成一个九字,象征长长久久、生生不息。楼内还有砻、碓等常用生活设施。
每年年初,联丰花萼楼还会进行祈福活动。联丰花萼楼祈福活动由来已久,每年年初祈福,年尾还福是村子里年年不变的传统。每年正月初三,大东镇联丰村村民都会在联丰花萼楼举行“迎观音”活动。圆楼内十余张八仙桌分两行摆上,桌面上排放着家家户户敬奉观音的斋果供品。迎神队伍将观音迎出门“行香”,绕过村子里每家每户后才被抬回楼内,然后等观音娘娘顺利落座,进行“叩许”。大家便开始向观音神像斟茶敬酒,虔诚祷告。
2002年7月,联丰花萼楼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古建筑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05.揭阳城隍庙
揭阳城隍庙是广东省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城隍是古代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揭阳城隍庙位于广东揭阳东门城隍街,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许德重建。
揭阳城隍庙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揭阳本土传统工艺特色。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力学结构科学严谨。大殿四壁仅仅起着防护作用。建筑结构防震性能很高,历经明代以来几十次地震,巍然不动,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标本。
城隍庙具有宋明建筑风格和地方传统艺术特色。大殿为它的主体建筑,是供祀伯府大人的殿堂,面阔三间20米,四进深16米,共设防22根花岗岩石柱,上部为抬梁、穿斗式结构,为石、木承载结构,力学结构甚为严谨。大殿四壁仅作防护作用,不承受屋顶的压力,防震性很好,虽经明、清几次地震,墙壁倾圮而梁柱及屋顶仍然完好。庙顶为悬山顶,七架梁与金柱之间用三升斗拱垫架,大殿之间连接,梅花金柱,柱直径50厘米,高5米,墙厚72厘米。庙内栋梁间的装饰,其雕刻刀法简洁明快,浑雄遒健。
大殿正中供奉城隍公,盖因城隍是“彰善惩恶,护卫邦国”的神,殿下设注福、判官、注禄、彰善、三官爷、注生娘等诸神的牌位,协助城隍神彰善惩恶。后厅则奉祀城隍夫人,俗称夫人厅。
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成为国家规定祭祀的神灵。元代,设京都城隍。进入明代,由于朱元璋的大力推举,城隍信仰达到极盛,城隍庙建筑遍及全国。洪武二年,朱元璋大封城隍神。各府州县城隍分别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灵佑侯”、“显佑伯”、分别相当于朝廷正二品、正三品、正四品。又诏告天下府、州、县重建城隍庙,规格结构与当地官署正衙相同,甚至连几案都一样。这样,各地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
2002年揭阳城隍庙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06.陈白沙祠
陈白沙祠在江门市郊白沙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祠内正中为陈白沙塑像,旁有用白沙手迹刻的匾联和碑刻。门前木石结构牌楼,立面三间,四柱三楼。楼上有檐,檐下有玲珑致密的斗拱、枋椽及精美的瓦面雕饰,是广东现存的精巧明代牌楼。祠内有前门、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等,均为一进四座挂两廊的建筑。
门前木石结构牌楼,立面三间,四柱三楼。楼上有檐,檐下有玲珑致密的斗拱、枋椽及精美的瓦面雕饰,是广东现存的精巧明代牌楼。
贞节堂
崇正堂
碧玉楼
2019年10月7日,陈白沙祠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07.国恩寺
国恩寺,又名龙山寺,坐落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的龙山脚下,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由六祖惠能大师开山创建,始建于唐弘道元年(683年)。国恩寺主体建筑依山而建,坐东向西,建筑以国恩寺主体建筑为主,分布着国恩寺最核心的建筑群,为两进院落,自西向东看,中路主要流线上为第一地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六祖殿等。
国恩寺三大殿与山门牌坊仍保留着明代风格的建筑形式以及装饰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自唐代以来,国恩寺一直被佛教界视为岭南第一圣域,素有“南宗福地,东粤名山”之誉。
放生池
山门(天王殿)
“敕赐国恩寺”是六祖惠能于宝林寺大开禅宗法门时,因其南宗禅的顿悟思想传遍全国各地,感动了当时也信奉佛教的唐中宗和武则天。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十五日,中宗下诏书奉请六祖进京弘扬顿悟禅法,后因六祖惠能年迈有病,而辞谢未去。迄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 )赐名为“国恩寺”。文革期间,为了使“匾额”免受破坏,曾铲去敕封皇印,用泥巴把字封上。因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缺玉玺 。
相传唐先天二年(713)八月初三日,六祖惠能于故居国恩寺圆寂。为使祖师所创的禅宗正旨流传于世,以神会、法海为首的众弟子在国恩寺成立“录经堂”,把六祖一生弘扬的正法眼藏整理辑录成书。因很多邪魔外道惧怕六祖禅宗正旨流传于世,故在辑录经书其间多次来破坏,因有神会、法海等一批有道行的高僧舍身护法,所以这些邪魔外道均以失败告终。
在《六祖法宝坛经》将要辑录成书之际,众魔趁大部份护法弟子都进入梦乡时放火烧“录经堂”,妄想把《六祖坛经》全部毁灭。火焰将要烧到经书时,神会纵入火海并用身体遮住经书,随后法海等弟子将火扑灭,经书被神会用身体保住。众弟子为了表达对神会和法海的崇敬,称其为护法罗汉,并把他们的法相其他十八罗汉一起永为供养,后来佛弟子们还称神会为禅宗第七代祖师。
六祖殿
圆通宝殿(观音殿)
报恩塔是国恩寺的制高点。
卓锡泉是六祖惠能回故居讲经说法时所开凿的,当时追随六祖的门徒很多,用水不足,有些弟子与六祖商量,六祖就在寺后用锡杖击地,令弟子于此处掘地而成泉。后人为了纪念六祖,故叫此泉为“卓锡泉”。卓锡泉不管年节是旱灾、还是涝灾、多用还是少用,其水位始终保持不变。据科学家测验,泉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六祖经坛
六祖经坛
知县陶若曾建浴身亭。清末民初,有寺产3000亩,100多名常住僧人。民国30年(1941年),有数十名僧人留住寺中。建国初期,寺内有僧10余人,农禅并举,参加生产劳动。“文革”期间只有鼎光和尚一人居寺。
2019年10月7日,国恩寺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08.沙湾留耕堂
留耕堂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为番禺沙湾大族何姓的宗祠。是广东省地方民间乡村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是何姓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创建于600多年前。面积有3000平方米。它的平面呈南北长条形,自南向北依次为大池塘、大天街、正门、牌坊、钓鱼台、中座、天井、后座及东、西廊和村祠、形成结构严谨,修饰华丽,规模宏伟的建筑物,祠堂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留耕堂山门前是宽阔的、用大青石铺成的大天街(广场),大天街正对一池塘,在临近池塘两边是驻马石和8个安装旗杆的石座,这种旗杆是古时考取功名后用以竖旗褒扬的。大天街东西两边各有堵红砖墙,墙上附有彩色灰塑,内容有“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呈瑞”等,做工精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天街正北面,便是恢弘肃穆而又富丽堂皇的留耕堂正门。门上为红底金字“何氏大宗祠”横匾,门两边的一副对联是:“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大宗同小宗异钦于世世。”联语表明留耕堂的修建,前后历经几十代人几百年,是为使后人生活更美好,并希望全族人同舟共济,永远和睦。正门的两扇大门由质地坚硬的木料制成,门上各绘金盔金甲的武将一员作门神,用的是我国重彩壁画的传统手法,极其鲜艳夺目。在门的两边是两个石鼓,是功名的象征。鼓座基上刻有吉祥图案,其中正面刻的是狮形瑞兽。侧面刻有“老龙教子”、“三阳启泰”等吉祥图案。大门东西两侧是各由三条石柱和木柱及金字托梁所组成的包台。前是礼台,接礼所用;后是“八音台”,迎宾唱名所用。另外、还有“出孝、“入弟”两间鼓楼,它们一起构成留耕堂的门面,已初步展现出这座古建筑的恢弘气象。
进正门,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便耸立在人们的面前,这座碑坊在古建筑学上称为仪门,属于留耕堂的二进。门额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陈白沙所书“诗书世泽”的石刻,表明沙湾何氏是书香门第,历代不少人考取科举功名。碑坊由八条石柱分出三个门口,顶上红白石精刻花鸟瑞兽图案,其中有大红的玫瑰,艳丽的牡丹,洁白的菊花,雄健的猎鹰等。上檐承以木构如意斗拱,层层飘出,四面檐牙高楼,碑坊的主脊是一条用灰塑的手法雕塑出来的头西足东的七彩回龙。那彩龙正欲摆尾高飞,神态毕现,塑在碑坊顶上,充满了生气而又寓意吉祥。
过碑坊,到丹墀(大天井),回首可见,碑坊额上的“三凤流芳”四个苍劲大字。这是为了表彰沙湾何氏祖先在北宋后期考取进士的三兄弟,这三人在当时被尊称“何家三凤”而流芳后世。
进深达17米多,在古祠中是少见的,正中一前一后悬“大宗伯”、“象贤堂”两块红漆金字木匾。“大宗伯”指的是沙湾灯厂第二代何起龙,明朝洪武年间任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当时人称“大宗伯”。“象贤堂”是纪念沙湾何氏的宗祖何德明(号象贤)而设。象贤堂由4条石柱和24条两人合抱的大木柱支撑,梁、枋、驼峰斗拱均有玲挑剔透的三纹鸟兽、花果虫鱼等复杂木雕,令人叹为观止。置身如此宽敞高挺的象贤堂,巨大的柱林更觉得肃穆庄严,对前人的敬意不觉油然而生。
中座后面是后寝的东西庑廊,廊中有八个雕成仰覆莲花瓣的红砂石柱基础,造型美观别致,是明代的遗物。后寝是留耕堂的最后一进,分为中、东、西三间。中间的最大,正中的神龛呈长方形,精雕许多吉祥图案,外镀金漆,光彩夺目。正中檐下悬挂白底黑字“留耕堂”横匾,两边有一副木刻对联:“阴德源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点出了留耕堂的原意。现后寝东西两边是番禺历史人物像展。西边有广东音乐典雅派的“何氏三杰”——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三人的铜像。东边有番禺清代诗人屈大均,岭南画派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塑像。在寝殿的东西间,有番禺驰名的民间艺术——沙湾飘色的雕塑。沙湾飘色有几百年的历史,以色彩艳丽、造型传神、色梗纤细、装置巧妙而闻名海内外。
************************************************
409.大埔泰安楼
大埔泰安楼简称泰安楼,位于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大埔泰安楼占地总面积668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136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设计精巧,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三层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楼中有屋,功能齐全,是中国少见的石方楼,被誉为“客家的水立方”。
大埔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长49米,宽52.6米,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楼高11米,分三层,第一层墙宽为0.92米,第三层墙宽0.44米,第一、二层外墙为石墙,第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一至三层四周向内设前走廊,第一层走廊的柱子为上木下石,第二、三层为木柱;三楼前排中厅设有祭坛,为防外患,除前走廊外还设有后走廊。第一、二层不设窗,第三层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1个大门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铁皮,大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
大埔泰安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蓝氏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大埔泰安楼的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大埔泰安楼的第一代主人蓝少垣以经商发家,开始建造石方楼,取“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意,故取名为“泰安楼”。2001年,大埔泰安楼与联丰花萼楼一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至200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厅共拨款180多万元对大埔泰安楼进行维修,对楼内天顶瓦面、飘檐等按原貌进行修复。
大埔泰安楼一楼布置了客家发展史,为客家人生产、生活的用具以及客家服饰、节庆活动用具展区,展示了客家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服饰,广东汉乐等的实物及图片,详细地记载了千年来大埔客家人的发展、生产、生活情况;二楼为大埔古文物、大埔泰安楼主人生平、客家名人风范、客家民居、名寺名址图片模型展区、客家珍奇风物资源展区,以及陶瓷文化、开国100位将军书画、大埔藉108位将军的生平事迹、客家华侨事迹、名茶文化、客家美食文化等展区。
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橄榄屋”、云南“一颗印”被誉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少见的石方楼。大埔泰安楼历史悠久,规模雄伟、粗犷,布局合理、科学,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整座建筑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大埔客家的人情风貌。
2019年10月,大埔泰安楼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10.冲虚古观
冲虚古观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包括山门、正殿等。有殿宇五重,分别为灵官殿、三清殿、黄大仙殿、吕祖殿和葛仙殿,此外还有寮房等附属建筑百余间。冲虚古观初为葛洪修道炼丹南庵。葛洪“羽化成仙”后,东晋义熙初年(405年)扩建都虚庵,增建“葛仙祠”,祭祀葛洪。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宋哲宗赵煦下诏赐“冲虚观”额匾,把都虚观改名为冲虚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江纵队司令部设在冲虚古观内,冲虚古观对研究广东地方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有较高的革命文物价值。
东晋时,葛洪举家南迁,在罗浮筑庵修道炼丹。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在广州刺史邓岳的帮助下,葛洪在麻姑峰下修筑了南庵,名曰都虚(又称玄虚)。以后又陆续在罗浮山东、西、北面修建了东庵、西庵和北庵。葛洪在罗浮山采药治病,筑灶炼丹,修道授徒,著书立说,成为中国道教史上魏晋丹鼎道派最杰出的代表。东晋义熙初年(405年)扩建都虚庵,增建“葛仙祠”,祭祀葛洪。
冲虚古观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坐北向南,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庭院,含山门、正殿两廊和偏殿等,建筑面积有4400多平方米。有殿宇五重,进门是王灵官殿。正门屏风后,过中天井,便是主体建筑三清宝殿通面阔22.36米,通进深18.95米,占地面积423.72平方米。建筑为砖木布局,屋面为博古脊、硬山顶、琉璃瓦、穿斗抬梁夹杂式梁架,正脊有大型彩色陶塑。三清宝殿左侧有“葛仙祠”,右侧有“黄大仙祠”,葛仙祠东南有“纯阳宝殿”。此外还有寮房等附属建筑百余间。古观内供奉着许多神仙包括葛洪、吕洞宾等。
冲虚古观三清宝殿前有百年丹桂,黄大仙祠右侧有明代古卉九里香。冲虚古观外,有稚川丹灶、洗药池、东坡亭、会仙桥等古迹。观门额匾“冲虚古观”,乃清代督粤使者瑞麟所书。
2019年10月,冲虚古观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2020-12-21 17:27:00)
-
(2020-12-20 11:25:44)
-
(2020-12-19 06:09:06)
-
(2020-12-17 08:51:23)
-
(2020-12-15 07:46:15)
-
(2020-12-14 13:07:57)
-
(2020-12-12 19:12:39)
-
(2020-12-11 11:54:54)
-
(2020-12-09 17:45:17)
-
(2020-12-08 1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