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第103期:《二赞二图诗卷》试探
下面这件赵孟頫的墨迹,王世贞在跋语里称其为《行书二赞二图诗及跋尾》,今天一般称为《二赞二图诗卷》,落款为“孟頫”,无年款,现藏故宫,公认是赵孟頫真迹。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赵孟頫《二赞二图诗卷》
关于此卷的书写时间,文震孟在跋语里说是赵孟頫四十时所书,未知何据。故宫《赵孟頫书画全集》列于无年款作品中,但认为书于“大约大德元年(1297)”,则当赵孟頫四十三岁时,亦未知何据。按赵孟頫卷尾自题:“湖州观堂与受益外郎饮酒一杯之余,便觉醉意横生,戏书此卷,为他日一笑之资。”则书写地点在赵孟頫老家湖州。然据成亲王跋语,赵孟頫宦涯倥偬,四十岁左右时没有机会在湖州现身。然又据任道斌《赵孟頫系年简编》,赵孟頫于三十五岁、三十九岁、四十二岁、四十五岁都曾在湖州一带活动过。年谱自然应有所据,则成亲王之说不确。总之,赵孟頫在四十岁前后,是有机会在湖州写下这件作品的。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件作品是赵孟頫四十岁左右写的呢?
《二赞二图诗卷》跟习见的赵孟頫行书有所不同。王世贞在跋语中说:“作书有全力而无先意乃得佳耳。此卷赵吴兴行书二赞二图诗及跋尾,凡二百三十二字,李北海法十四,米襄阳法十六,而妙际时以大令发之”。王氏的意思,赵孟頫这件作品,里面有李邕,有米芾,到高妙处时,则可见王献之风韵。一般认为赵孟頫晚年学李邕,楷书为之一变,至于四十岁时是否学李邕,我们不太清楚。李邕书迹流传甚少,下面是李邕《久别帖》跟赵孟頫此卷局部的比较:
李邕《久别帖》
《二赞二图诗卷》局部
《久别帖》为宋拓,去原迹远近不得而知。要从中看出赵孟頫学习过的痕迹,有点难,可能在王世贞的时代,李邕的墨迹是可以看到的。而赵孟頫此卷,米芾的影子是有目共睹的,试比较:
米芾《彦和帖》
《二赞二图诗卷》局部
笔法的丰富性和结字的动荡是共有的,不同之处,米字紧密,赵字宽博,米妙得多姿,赵略显奔放。赵的宽博或是来自于李邕,但我们更容易看到另一个人的影子——颜真卿:
《二赞二图诗卷》局部
“石林何苍”几字,简直是颜真卿再世。董其昌在跋语里说:
“此赵文敏学颜鲁公送蔡明远叙,兼米海岳用笔,迥异平日之作,可宝也。”
一语点破,赵孟頫学了颜真卿和米芾。当然,董其昌说“迥异平日之作,可宝也”,并不是五体投地的评价,因为董其昌不服赵孟頫(董自己也是学颜学米,而且学成了)。至于赵孟頫此卷书法是否真的“妙际时以大令发之”,有王献之的韵致,则为仁智互见的事。如果此卷是赵孟頫四十岁时所书,那他青壮年时期的其他墨迹又是何面貌?请看:
《秋兴诗》局部
此卷是赵孟頫三十岁左右的作品,如果乾隆爷发一把力,应该能写到这个水平,可惜乾隆笔不好,没到。
《应酬失宜帖》局部
此卷约当赵孟頫三十三、四岁时书,用笔与《二赞二图诗卷》大不同,在风格成熟度上要胜过后者。再看:
《草书千字文自跋》
此跋书于至元二十四(1287)年,赵孟頫三十四岁,完全是自家面目。
《致季宗源札》局部
此札为赵孟頫四十一岁时所书,与《二赞二图》亦不同。
《论虞世南枕卧帖》局部
此帖四十二岁时书,清雄。
几番比较,可知董其昌说得对:迥异平日之作。赵孟頫三十多岁时的行书,自家眉目已渐趋清晰,为何在四十岁时又突然写了《二赞二图诗卷》这样风格的字?此卷之用笔,跟他早年《秋兴诗》较一致,反而有异于四十岁左右时的其他墨迹,难道是其早年所书?或者是因为字之大小不同,所以用笔当求不同?(《二赞》之字,皆大于上述所列举诸墨迹,本想再找几幅同时期大字作品比较,精力不支,以后吧)
赵孟頫自跋说此卷是醉后戏书、为他日笑资。可能老赵是真的想游戏一把,搞个艺术行为,给后人留下研究资本吧。话说回来,游戏间随意出入颜真卿、米芾,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上述几件青壮年时期的作品,不知已令多少人汗颜。看来有些人天生就是要被人研究的,而我们最多只能做个研究别人的人。
不管怎么说,此卷书法,用笔虽略显软滑,但称得上是佳作,文震孟的跋语可资参考:
要亦其人蕴藉风流,韵胜于骨,故运腕翩翩,神情酷肖(二王)。
说完了书法,附带说一下诗。此卷里有两首诗,现将第二首《题洗马图》抄录于下:
齧郲覂驾谁能御,驽蹇纷纷何足顾。
青丝络首锦障泥,鞭箠空劳怨长路。
明窗戏写乘黄诗,洗刷归来气如怒。
不须对此苦怨嗟,男儿自昔多徒步。
一上来三个字,一个都不认识,没关系,我们直接跳过去,熟读剩下的句子,再去翻《杜工部集》,会发现赵孟頫此诗恨不得作少陵门下走狗: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高都护骢马行》
不比俗马空多肉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
惆怅恐是病乘黄
《瘦马行》
出门无所待,徒步觉自由。
《晦日寻崔戢李封》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徒步归行》
不光是遣词的模仿,句法、篇章连缀之法都是效仿杜甫,就令置于杜集,亦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