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屑隙|“恶意揣度”一下似乎挺有趣

近期一直在和《史记》选读中的《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打交道,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李将军列传》中有一句话叫做“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意思是说,即使是李广的子孙和学习李广的人,(他们的射箭技艺)都不能赶得上李广。我在备课本上,把这句话单独标出来,写了两句话,第一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第二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就在讲课的时候把这个地方变成了一个小插曲,我跟孩子们说,“我们不妨来恶意揣度一下李广,假如他是个师傅,他的子孙和学习他的人都不能赶上他,这是因为什么?”

学生们可高兴了,就在那里发表看法,“可能是他留了一手”,哈哈,看来我的有意引导起作用了。于是就应和他们,说,“恩,可能吧,这李广当师傅的时候就没倾囊相授,不是有句话叫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那再看一下另一种情况,假如李广他是个好师傅,他倾囊相授了,还是会有这样的差异,他们还是赶不上李广,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脱口而出,“他们太笨了,或者也可能太懒了。”于是哄堂大笑,我就趁机给他们“加盐”了,我说,“哈哈,是呀,你们看我同样在讲一堂课,有的人掌握的知识点多一点,有的人少一点,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排除智力的因素,那可能是有的人用心有的人不用心,老师嘛,能做的,只是点拨,真正起作用的还在于同学们个人的努力呢!”

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解读居然让我感觉很快乐,学生们也很快乐,高中的课堂之上,没有各式各样的花样媒介,把如此平淡之语加以稍微联想或发散,会产生特别神奇的效果,而且我自己本身对于李广的印象和对于司马迁《史记》的把握也更加深刻。

另一篇叫做《刺客列传》,节选的是荆轲,这篇列传中最精彩的一部分。我刚刚把这篇课文的课给备了个七七八八,我感觉我很不喜欢燕太子丹。

他很小气,用他老师的话来说是“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因为被欺侮的怨恨,想要触犯他的(秦王的)逆鳞。事实上扩大化来说,就是拿国家大事当儿戏,只为报私仇就不管自家社稷江山的安危了。他老师理智地劝他,他还听不进去,荆轲等一下朋友,他催人家,对他来说,就是要报私仇分分钟都等不了。这是外在的显而易见的。

我不喜欢他的事实上是一种感觉,他给我一种假仁假义的印象。

秦将樊於期投奔他,他倒是“受而舍之”,接纳樊,并且让樊住下。他老师来说把樊送到匈奴去以免给人家口实时,他说,哎,不行,人家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在天下穷途末路了,来投奔我,这是信任我,当我是朋友,我怎么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弃我朋友于不顾呢!“愿太傅更虑之”,希望老师重新考虑一下别的方案吧。第一次,我姑且相信他是真心。

后来求爷爷告奶奶,求到田光门上,田光说,哎,我老了,精力跟不上了,我给你推荐一个人吧,这人叫荆轲。太子丹还是喜出望外哇,“愿因先生得交于荆卿”。但是回过头对田光说,你知道吗,咱们谈的是国家大事,你别外泄哈。显然不为他所用,他就不信任人家了,亏人家还帮他找人。

好,找到人之后,田光自杀了,他假模假样地流着眼泪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呀,我只是想成大事,不想让田先生死啊!然后话头就开始转折,说服荆轲去帮他干活了,荆轲推辞,就格外献殷勤,荆轲答应了也是。

然后荆轲答应了这件事,又轮到樊於期头上了。荆轲说,哎,我需要一个名头,不然秦王不见我啊,得用樊於期的头,秦王不是重金悬赏呢吗!太子丹又说不行不行,我不能答应。但荆轲私下里去见了樊於期,让樊於期自刎而死。这个私下去见,说实话,我总是有种念头,事实上就是太子丹作为一个政客的虚伪而促成的,他表面上很为难这件事,但事实上是默许的,他只是不能直接下令要人家的人头,他在等着荆轲对樊於期诛心之语后,樊於期心甘情愿地把头给他,作投名状。不然也不会有在他对着樊於期尸首哭过之后,还把樊於期的头割下来,“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如果他不是默许,有本事,他坚守朋友之义,坚决不用朋友的头啊。他做不到。他要报仇,他是一个心胸狭窄的政客。

而且他还贪心。让荆轲和秦舞阳两个人去刺秦已经是很危险了,还要人家学曹沫,去劫持秦王。如果不是这一念之差,以荆轲的武艺,一把淬毒的匕首捅过去,战国末的历史早就改写了,又怎么会有后边的一统六国。

当然,以上关于燕太子丹的,都是臆测,都是“恶意揣度”,但好像我这么一想之后,荆轲的纯粹追求就更加高大。今天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高渐离后边用筑攻击秦王,是不是会亵渎高渐离的音乐。我想了很久,感觉应该是不会的。因为高渐离不止爱音乐,他还爱国家,爱朋友。

我思故我在,也有些道理呢!


文|京华

图|京华

编辑|京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