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元解经:脾足太阴之脉
脾足太阴之脉:
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后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为阴中之至阴,又为湿土,应六气中太阴之气,起于足大指内侧,所以称足太阴之脉。
起始穴为隐白,善治白带、月事等症。白是肺之色,脾肺同气,为太阴脉,所以又能治肺疾。
沿足大趾向上经赤白肉之间,过足弓至内踝前,核骨俗称孤拐骨。从足脚踝后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向上,有一常用穴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属脾经。上至胫骨八寸,交出厥阴肝经之前。因为肝脾肾经都经脚踝沿小腿内侧上行,八寸之下三条经的前后顺序是厥阴肝经、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八寸向上的顺序是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
再过膝部的阴陵泉穴向上至大腿内侧,入腹属脾络胃,上贯膈,再向上挟咽,连于舌本,散于舌下,所以脾与舌关系密切。
另有一支从胃别行,上膈后注入心中。藏府之间,互相络属,又都与心相通,所以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则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大指不用。
是动则病舌本强,强就是僵,舌头发硬,说话不利索,之前讲过,这也是中风的前兆。
脾胃相表里,脾不能为胃消磨水谷,行其津液,则胃气不降,故食则呕,胃脘痛。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故腹胀,善噫,就是嗳气,《灵枢·口问》:
黄帝问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太阴阳明。
当然,以上病症与肝胆也有关系。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得后是指大便,与气是放屁,就是浊气下行,当然行舒爽。
身体皆重,脾主肉,性又湿,运化失政则身体皆重。
太阴之气主脾的以下病症: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则不下,烦心,心下急痛。脾为土,心为火,脾为心之子,子病及木,就是中医讲的子盗母气,所以会烦心、心下痛。
溏瘕泄,水闭黄疸,张志聪注:脾家实,则为瘕泄水闭黄疸,此藏病之在内也。这几种病症与肝有很大关系,脾湿则化气失政而生溏泄;又脾主少腹,而生瘕聚;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土湿木陷,风木下冲,则生泄泻;脾不升则胃不降,胆随胃逆,故为黄疸。
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大指不用。此为经病则在外也,气逆则易咳呕,故不能卧;脾经过膝内侧,病则肿胀;脾经起于大趾,故大趾不用。过去有一和病叫脚气,是比较重的病,表现为脚趾肿痛,现在称为未稍神经炎等,其实还是由气及形的病,“气伤痛,形伤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