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炫

    

 刘炫(新声韵)

赵刚

满腹文章岂治穷?泼天祸水罪儒生。

频闻五事无遗漏,倾醉十行有性情。

携友读书人闭户,授徒坐馆语穿庭。

凄悲晚境衣褴褛,衔恨家门未进城。

过景城有怀隋代经学家刘炫(新声韵)

赵刚
诗书万卷蕴淹通,满腹文章未治穷。
五事齐才天下晓,十行达者世间红。
腹饥骗赏家无米,胸臆风发案有经。

晚境凄悲遭冻馁,黄泉衔恨是乡城。

注:景城:地节二年(公元前六十八年)汉宣帝封河间献王子雍为景成侯,始得名。东汉置县。北魏延昌二年(公元五一三年)移成平县治景城故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改成平县为景成县,后又改“成”为“城”,称景城县(即现在的景城村)。

刘炫(546-613),字光伯,原献县景城人,隋代著名经学家,为人聪敏,能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与信都刘焯合称“二刘”。自言,《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皆能讲授,史子文集,皆涌于心。在朝名士十余人保其所言无谬,于是拜殿内将军。因伪造《连山易》、《鲁史记》等书,被人告发,除名,归家以讲学著书为务。后与诸儒修订《五礼》,授旅骑尉。开皇二十年(600),废国子、四门及州县学,唯置太学博士二人,学生七十二人。炫上表言学极不宜废。隋炀帝即位,经牛弘推荐,参加修定律令。后经杨达荐举,射策高策授太学博士。岁余,以品卑辞职,归河间,以讲学为业。

刘炫学识广博,著述宏富,《隋书·儒林传》云:“二刘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莫之能测。所制诸经义疏,缙绅咸师宗之。”唐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多取刘炫的经学著作为底本。清陈熙晋对刘炫的经学成就评价极高,将刘炫和郑玄作为经学史上并列的两大高峰,他说:“窃谓集两汉之大成者康成也,集六朝之大成者光伯也。”又云:“古来注家注经之多未有过于康成者,疏家疏注之多未有过于光伯者。”可见,刘炫是南北朝经学向唐代经学转变的关键人物。但是这样一位河北大儒,却鲜见学界关注。

刘炫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论语述议》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考经述议》五卷、《春秋述议》四十卷、《尚书述议》二十卷、《毛诗述议》四十卷、《注诗序》一卷、《算术》一卷,均佚亡,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快书》有辑录。其经学成就,可谓独步南北朝隋唐,并对唐代经学的总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对他有极高评价。《隋书》作者云:“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并道亚生知,时不我与,或才登于下士,或馁弃于沟壑,惜矣。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之所与者聪明,所不与者贵仕,上圣且犹不免,焯、炫其如命何!”

刘炫卒年何年?因史无明文,其本传云:于时群盗蜂起,谷食踊贵,经籍道息,教授不行。炫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问断绝,郁郁不得志,乃自为赞曰:(文略)时在郡城,粮饷断绝,其门人多随盗贼,哀炫穷乏,诣郡城下索炫,郡官乃出炫与之。炫为贼所将,过城下堡。未几,贼为官军所破,炫饥饿无所依,复投县城。长吏意炫与贼相知,恐为后变,遂闭门不纳。是时夜冰寒,因此冻馁而死,时年六十八。刘炫死后,其门人弟子谥曰:宣德先生。乾隆时《献县志》记载:“刘炫墓在献县东八十里景城南。”如今墓与碑早已杳无痕迹!

刘炫著作虽多散佚,但经过后人重新搜集整理,犹可窥其概貌。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春秋述义》、《春秋规过》、《春秋攻昧》三种,另辑有《尚书述义》8条,《毛诗述义》3条,《孝经述义》22条。清陈熙晋为研究刘氏学说的大家,著有《春秋规过考信》、《春秋述议拾遗》(附河间刘氏书目考)、《古文孝经述议疏证》等。

近代在日本发现了刘炫的《古文孝经述议》残卷(原五卷,存一、四两卷),日本学者林秀一先生据此过考索其他文献的《孝经述议》引文,撰成《孝经述议复原に関する研究》一书,基本恢复了《孝经述议》的原貌,使之成为今天保存最完整的刘炫著作。今存的南北朝至隋的经学著作甚少,林先生能恢复《孝经述议》几至全璧,其功甚伟。

献县古时多鸿儒、名士,今人难识前贤,叹叹。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