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轶事—梨园行里的趣事几则

cxag

谭门世家

京剧界,谭家可谓是正真的梨园世家,从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整整七代人,可谓是见证了整个京剧史,七代的延续中,自然有很多奇闻趣事!

1、光绪十六年,谭鑫培被选入清宫升平署应差,为内廷供奉。一次进宫演出《失空斩》慈禧看完自然感到趣味盎然,余兴未尽。于是命李莲英把谭叫到御前答话。慈禧说:“好,你演得真像诸葛亮,我就说这出汪大头(汪桂芬的外号)不行,你想,诸葛亮操劳一生,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怎么能像他那么容貌富态,身体丰腴呢?自然应该是一付精明强干的样子。所以你一扮上,就真像诸葛亮,是这里事儿。小李子,来呀,今儿个戏演得不错有功,立赏谭鑫培古月轩鼻烟壶一个,尺头两匹。”慈禧刚说完,李莲英就接着话茬说:“头天进宫,就赏下来了,这你可是头一份,真是龙恩浩荡啊。赶快磕头谢恩,来呀,跟我后头领赏去。”
  “等等!”只见慈禧又说:“鑫培,你站起来,叫我好好看看你。”谭鑫培赶紧站起来,不敢低头,也不敢看老佛爷的真容。慈禧上下一打量他扮演的诸葛亮,就说:“你们看看,我说这诸葛亮的身上少点什么,我们的两班大臣都带着朝珠,这堂堂的诸葛丞相,又是个武乡侯,怎么连个朝珠都没有。也许那个朝代不兴这个,我看还是带上好看。”

慈禧这边正说着,那边的李莲英就从一位大臣身上摘下一付朝珠,转身给谭鑫培带上了,他的嘴里还叨唠着说:“这一带上就是好看,透着就那么庄重,那么威风。”从此,凡京剧舞台演出《失空斩》,无论你是谭派、余派还是杨派,从1890年一直到以后,生于东汉的诸葛亮就都带上了清朝的朝珠。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吧!

2、某日演《黄金台》,谭鑫培饰田单,因为困倦,正在后台狂吸鸦片,矇眬欲睡,突然听到前台鼓点云锣,他仓惶而起,快步上台,慌忙中仅仅束上网巾,未加纱帽。台下众目睽睽,正要哗笑,谭鑫培看到这种情状突然清醒,从容地念道:“国事乱如麻,忘却戴乌纱”。顷刻间,四座欢声雷动。人们纷纷赞道:“真是奇才!”

3、有一次,在某堂会演《文昭关》,谭鑫培饰伍子胥,装扮后慌忙中竟错佩腰刀,上台后才发觉,但又不能回去,急中生智,改口唱道:“过了一朝又一朝,心中好似滚油浇。父母冤仇不能报,腰间空挂雁翎刀。”顿时,一片喝彩之声。

4、还有一次,演《辕门斩子》,谭鑫培饰杨六郎,在台上呼焦赞。饰演焦赞的李连仲却正在后台与人聊天,闻声后快步跑上,忘记挂髯口。谭鑫培看到,装出生气的样子问道:“你父亲哪里去了?快快与我唤来。”李连仲顿时领悟,一摸下巴,奔回后台,挂须复出。满园座客为之倾倒。

5、谭富英成名后,某报纸曾经登出一幅漫画,画面上是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三人。谭鑫培俯对谭小培说“我儿子不如你儿子”,谭富英则仰向谭小培说“我父亲不如你父亲”。漫画虽有讽刺之意,但据说谭小培见此漫画,哈哈大笑,连连称妙。

6、一次演《四郎探母》,姜妙香扮演杨宗保,谭富英扮演杨四郎.“见娘”一场姜要喊谭富英一声“四伯父”时,观众就立时笑了,因为谭富英是姜的女婿。

7、谭小培年轻时和父亲谭鑫培同演《群英会》的“草船借箭”,儿子演鲁肃,父亲演孔明。本来有这样的台词:
孔明:我要向你借两样东西——
鲁肃:不用借,我早已为你预备下了。
孔明:预备下什么?
鲁肃:寿衣、寿帽、大大的一口棺木——

其他演员念到这里,观众会为鲁肃的忠厚莞尔。但是在谭家父子演戏的这一刻,观众却要喷饭。观众忍俊不禁,甚至小培也乐了,有一回他临时还加了一句词“开搅”——“我早已预备下了寿衣寿帽,上好的棺木,这也是应该的么,我迟早也得给你备下。”台下自然是大笑不止,连端庄持重的一代宗师谭鑫培听了也忍不住笑,连连用羽毛扇遮盖住脸。

8、 名丑慈瑞泉,跟着谭鑫培唱<打鱼杀家>的时候扮演教师爷,后来跟谭小培配戏也扮教师爷,等到跟谭富英配的时候,还扮教师爷,演到萧恩怒打教师爷一场时,慈瑞泉在台上忍不住来了一句'我都挨了你们爷孙三代打了!'

9、吐面老生

杨宝忠刚出道时,缺乏舞台经验.某次演《南天门》,由于上场前刚吃完一大碗炸酱面.便仓促上台,台上小姐刚唱一句'急急忙忙走得慌',宝忠本该接唱'虎口里逃出两只羊'.岂料'两只羊'刚一出口,便“哇”的一声面条全吐出来了,时人笑称宝忠乃'吐面老生'.

张君秋比之宝忠则有绝手.据说张演<起解>,临场进四十多个饺子,前场崇公道一唤,张在后台一声'苦哇',放下碗筷就上去了。

注:杨宝忠,京剧老生、琴师,师从余叔岩,为其大弟子,颇得真传。他演的《击鼓骂曹》、《南阳关》两出,后世尊为经典。以《击鼓骂曹》最受欢迎,特别是中间一段鼓套子最为拿手。后倒仓辍演,改从父学京胡。先搭扶风社,后离开了扶风社改为其堂弟杨宝森操琴,弟兄二人和鼓师杭子和一起创造了杨派老生艺术,三人的组合为梨园行内所称道,其超凡脱俗的琴艺便被世人赞为“胡琴三绝”之一。其他两位是为梅先生伴奏的徐兰源、王少卿二位先生。弟子有杨乃鹏、李慕良、燕守平等。

10、“活曹操”侯喜瑞

某次沈玉斌先生于新侨饭店召开北京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之筹备会,梅尚程荀,马谭杨奚,李袁叶杜众人俱在,单单不见侯爷.直至开会时间将到,忽有人报告沈先生,门外拦挡一乡下老者,打问筹委会沈主任何处开会.众人闻之大笑,异口同声道:'侯爷来了!'少时但见侯爷一身中式旧竹布褂,悠悠然缓步进门,众人皆笑道:'侯先生,您是得换身行头了.'

侯喜瑞老爷子当红之时,日赶三场<法门寺>(均演刘瑾).勾一次脸,乘黄包车自东城而西城,自压轴而大轴而晚场.老爷子笑谈曰:'一天被阉三回!'

某年王教主寿诞,众弟子合演<儿女英雄传>祝寿,其邓九公一角非侯爷莫属.管事的来请侯爷,侯爷开口便道:'好办!戏份一百!'管事愕然:王大爷做寿竟要戏份!回禀之后,王大爷派管事的立即送去一百块戏份.侯爷接过一百块戏份,又掏出一百块,正色道:'王大爷生日,我出二百块份子!烦您带回去吧.'

注:侯喜瑞,京剧名净,“架子花脸”,他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在黄(润甫)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侯派”的独特艺术风格。其所演之《长坂坡》、《阳平关》、《战宛城》等曹操戏,表演各具特色,塑造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因被观众誉为“活曹操”。

11、王瑶卿评“四大名旦”

“通天教主”王瑶卿先生曾评价四大名旦说,梅兰芳是“仙女”;程砚秋是“烈女”;尚小云是“侠女”;刚要说荀,荀慧生立席手止之曰:“吾自知,吾乃妓女也。”说罢,众皆大笑。皆因荀常演《玉堂春》等青楼戏。

(0)

相关推荐

  • 梨园行 梨园世家 梨园弟子

    中国对戏曲界有另一种称呼,叫做"梨园".此称谓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历史上唐朝(公元618--公元907)时期的一个皇帝--唐明皇(唐玄宗)是一个风流皇帝,他酷爱音乐.舞蹈.戏曲 ...

  •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五.一)

    伍 京剧的超级明星 一 说起京剧的超级明星,一定要提到"同光十三绝". 下页这幅由晚清画家沈容圃绘制的人物画,长有丈余,现收藏在梅兰芳纪念馆. 画上的十三个人,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

  • 大家 | 梨园轶事第一老旦「兰文云」

    "兰文云"天津青年京剧团的老旦演员,也是全国戏迷心中最爱的,最牵挂一位京剧演员.中老年戏迷都喜欢叫她"兰子"而青年戏迷都亲切的称她为"兰大姑" ...

  • 梨园轶事:杨小楼的舞台事故

    传说有一年"二月二"宫里要龙灯,"武生泰斗"杨小楼耍珠子,不慎把戏台角上的檀香木架子撞倒了,人皆大惊.慈禧立即传杨小楼,杨赶忙跪倒认罪.她问杨今日何故,杨说:& ...

  • 转:梨园轶事忆童芷苍

    梨园轶事]忆童芷苓(资料来源:浪泡茶的博客) cxag 忆 童 芷 苓 作者:王家熙 京剧花旦,是一个发展程度很高.艺术成果十分丰硕的重要行当.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经艺术大师荀慧生和众多荀门弟子 ...

  • 梨园轶事:梅兰芳的一步之师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话说梅大师在演出京剧<杀惜>时,曾有一老人喝倒彩.梅兰芳谦虚知礼,虚心向喝倒彩的老人请教.当老人指出"惜娇上楼和下楼之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 ...

  • 旧上海梨园轶事(二)坤剧界昔日之三鼎甲,真刀真枪戏之发端

    今日推送之<旧上海梨园轶事(一)>,出自<沪壖话旧录>,作者为海上漱石生,原名孙家振,字玉声,笔名有漱石生.警梦痴仙等.29岁进上海<新闻报>主持笔政,后又入< ...

  • 旧上海梨园轶事(四)童伶不寿与倒嗓之可叹,反串戏跌死孙二娘

    今日推送之<旧上海梨园轶事(四)>,出自<沪壖话旧录>,作者为海上漱石生,原名孙家振,字玉声,笔名有漱石生.警梦痴仙等.29岁进上海<新闻报>主持笔政,后又入< ...

  • 梨园轶事:厉慧良根据观众提议修改《钟馗嫁妹》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上世纪50年代厉慧良先生演出钟馗嫁妹,中间有一段探妹,钟馗骑驴过桥,这一段的设计是上桌子正面翻一个台幔,这时候台下是满堂彩,大家都为厉先生的功夫叫好,唯独一个人默默不语,等大家鼓 ...

  • 梨园轶事:李少春上海唱红《金钱豹》

    话说白玉薇随李少春到上海天蟾舞台演出.白玉薇的青衣.花衫戏都很好,往往在李少春武戏前面唱一出单折戏.有次白玉薇前面演出<宇宙锋>,李少春大轴的<金钱豹>.广告一登,上海的观众争 ...

  • 梨园轶事:奚啸伯在天津挨茶碗

    没错,又是在天津...... 1939年冬,京剧老生奚啸伯在天津天宝戏院演出<杨家将>,因时间太晚,未带"夜审潘洪",台下立刻"通"(旧社会戏院中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