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逼儿子“头悬梁”:为什么不要逼孩子,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文/歆小迪

“头悬梁,锥刺股”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锥刺股”的主人公是战国时的苏秦,“头悬梁”的主人公则是汉代的孙敬。但没人能想到,都2020年了,竟然有人会在现实中“复刻经典”。

前段时间,长沙出现一个案子,40岁男子李闯自小在家暴中成长,他认为棍棒之下才能出孝子。从儿子6岁起,就逼其练“铁头功”,用头撞墙;还效仿古人“头悬梁”,用长绳高高束起儿子的头发;甚至用铁丝捆住儿子的手,让其在家里不停地跑……

直到妻子向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申请了人身保护令。日前,法院向李闯发出了为期6个月的人身保护令。

这孩子真可怜,被爸爸以教育的名义虐待。生活中有很多伤害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如何改进呢?

1、在成为父母前,先让自己的伤口愈合

心理大师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那些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人,回想起小时候被父母的忽视、虐待、言语伤害、变相控制等,都在用一生来弥补这些影响所带来的伤害。这些家庭模式,不仅会影响一代人,而是也会让这代人影响他的下一代。

上述个案中,“自小在家暴中成长”或许可以解释李闯对儿子的所作所为,“棍棒陋习”在代际之间传播,要阻断这种原生家庭一代一代的影响,关键在于自我疗愈。

相信有不少人是在不完美原生家庭的环境下长大的,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埋藏不少伴随我们一辈子的心理问题。其实“有问题的家庭”不仅是特指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每个家庭都有自身的缺陷,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我们需要先做一个心理体检,就像你要去医院做身体检查一样,心理体检是让你看看你所谓的原生家庭创伤,伤口究竟在哪,问题究竟是什么?

而心理体检,就是让你看看你的问题出在哪里,然后针对你的创伤告诉你,它是如何改变你的认知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些创伤,你眼里看到的,心理感受到的是怎样的,因为这些创伤,你的眼睛看到的,心理感受到的发生了哪些变形。

感受到了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这些感受,但不要把他人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卸下因童年的不幸遭遇的那些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

不要与父母抗争、试图想要改变父母,因为改变父母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更好的方法是改变自己。

我们要放弃改变父母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的尝试,放弃幻想总有一天父母会给予你应得的关心和支持,放弃寻找获得父母关爱的做法。学着平复自己的焦躁,控制自己的反应,无需父母醒悟,主导自己的生活就够了。

当你可以更好地把握过去和现在与父母的关系时,你会发现你和孩子的关系,尤其是和自己的关系,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与其责备父母、埋怨过去,不如把握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主动权,积极去改变自己。

这才是我们如何治愈自己的伤口,并让每个人受伤的地方,成为自己身体最坚强的地方。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确实很大,但也并不是绝对的。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20岁前后都会走出原生家庭,开始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所以除去“原生家庭”,成年以后的自我塑造,更多的其实是在于自己。

就像《都挺好》的女主苏明玉,虽然因为“原生家庭”里母亲的压迫、父亲的懦弱,一度对未来感到迷茫,对父母感到失望。但这并不影响她长大以后变得独立又美好。所以,成就自己的永远都是自己。

在成为父母前,先让自己的伤口愈合,才能阻断原生家庭对下一代的伤害。

2、逼迫教育是没用的

开头中的父亲逼儿子“头悬梁”是对经典的背离,因为在“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原型中,主人公都是主动自发的,而不是被逼的。高压之下的励志不是真励志。

我儿子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印证了这一点。年初,我儿子迷上了手机听故事,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找我的手机播放故事,总是把声音调到最大,很吵。我和老公多次劝说儿子,把声音放小一点,自己可以听到就好,不然影响别人,还可能损害自己的听力。可好说歹说,儿子就是不听,我们给调小,他发现里,立即又调大。为这事,老公没少训斥、威胁儿子,可都无济于事。

一天,我无意中和儿子说,声音大了费电,手机没电了,就得停下来充电,你听故事的时间就变少了。儿子想了想,自己主动把声音调小了。自那以后,他听故事,看动画片的声音再也没有放到最大音量了。没想到苦恼很久的事情,一句话就解决了。

逼迫教育方式只是让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或者是让孩子不去做一件事情。这本身就不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即使听了父母,也是忌惮于父母的威严,这样本质上是没有用的,你不可能一直跟着孩子。

孩子不愿意做这件事,那就是不喜欢。父母没有必要强迫一个孩子的想法,如果他们真的喜欢的话,不用你去逼迫,他们也会这么做的。

3、正面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去年,一则''孩子考了 7 分,家长放一车烟花庆祝''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视频中,一位年轻老爸用小轿车拉了一车烟花爆竹在镇上燃放,原来男子此举是为了庆祝自己 11 岁的儿子考试考了 7 分。

看到这里网友无不羡慕的说,真是别人家的爸爸。

“如果我考7分,早就吃皮带炒肉丝了。”

“7分就放烟花,大哥你这要求有点低呀。”

其实,这位老爸的做法可不是毫无理由的。之前孩子成绩一直不好,经常考0分,这次居然考了7分,这可是0的突破呀!为了激励孩子的进步,他便带孩子买了1000多元的烟花,找个安全的地方燃放。

别说,这次激励很有效。孩子现在十分懂事,主动进步,已经能考57分了。这位父亲聪明之处是,他并没有只看孩子惨不忍睹的分数,而是关注孩子的进步。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要只关注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而是要强调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父母的正面暗示多了,孩子自然会越来越优秀。

父母对孩子积极肯定,经常对孩子说激励的语言,展现赞许的笑容,孩子就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当我希望孩子“不要做什么”时,将这样的话翻译成“希望孩子去做什么”,这样的指令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陪伴式成长》书中有一个心理学实验:

2010年,多伦多大学里,研究人员把年龄在三到七岁的孩子单独留在房间里,事前告诉他们不可以偷看一个秘密玩具。

研究人员不久后返回房间,给他们讲述了一个《匹诺曹》《狼来了》的故事,然后问孩子们,是否偷看了藏起来的玩具。

而另一个房间的孩子,研究人员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与《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里面提到,华盛顿承认自己看到了樱桃树,最后得到了原谅。

结果是,被告知华盛顿故事的孩子与被告知撒谎有不良后果的孩子相比,愿意承认撒谎的人数要高两倍。

还有一个有趣的变化,如果改了华盛顿故事的结尾,就是华盛顿最后不承认自己看到了樱桃树,而是撒谎说没做,听到这个版本故事的孩子,与听到撒谎后有不良后果的孩子一样,都不愿承认自己偷看了玩具。

结果表明,正面的鼓励要比反面的威吓要有用,赞许和认可更容易唤起一个孩子敢于面对自我错误的勇气,并想办法改正。

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做的更好,可以这么说:“你要是不喝牛奶就长不高”,“你要是喝牛奶,就可以长得更高”;“你要再把水弄洒,我就不让你玩了”,“你要是不把水弄洒,我就让你多玩一会儿”;“你的8写的不对,这个圆还是不圆”,“你的8写的越来越好了,尤其这个圆越来越圆了”。

后面一句话是不是比前面的听起来更舒服,更容易让人接受。

亲子关系的杀手,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仅没有与孩子一起打败困难,反而与困难一起打败了孩子。

当孩子犯错了、做砸了,父母试着拥抱他,试着说没关系,并寻找做的好的地方使劲表扬,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end

干货/有料/有用

所谓育儿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