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我的治学门径

(以下括号中注释为本公众号自撰,仅供参考。)
犹忆幼年入小学,无锡顾子重先生授国文。一日薄暮,先生举酒微酌,诸学童环集案头。余最稚,方十二岁。先生忽抚余顶,告诸童曰:“此儿文气浩畅,将来可学韩文公(韩愈),汝辈弗及也。”诸童竞问:“韩文公何如人?”顾先生曰:“韩文公,唐代人,文起八代之衰,为唐宋八大家鼻祖。”余懵无知,然自是时忆韩文公其人。
越两载,入中学,遂窥韩文,旁及柳、欧诸家(柳宗元、欧阳修),因是而得见姚惜抱(姚鼐,清代古文大家)《古文辞类纂》及曾涤生(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
 
民国元年,余十八岁,以家贫辍学,亦为乡里小学师。既失师友,孤陋处负,以为天下学术,无踰乎姚、曾二氏也。同校秦君仲立,年近五十,亦嗜姚、曾书,余为忘年交。一日,忽问余:“吾乡浦二田先生(浦起龙,清代学者),有《古文眉诠》,亦巨著,顾治古文者独称姚、曾,不及浦。同是选钞古文,其高下得失何在?”余请问,秦君曰:“我固不知,故举以问君耳。”嗣是遂知留心于文章分类选纂之义法。因念非读诸家全集,终不足以窥姚、曾取舍之标的,遂决意先读唐宋八家,韩、柳方毕,继及欧、王(欧阳修、王安石)。读《临川集》论议诸卷,大好之,而凡余所喜,姚、曾选录皆弗及。遂悟姚、曾古文义法,并非学术止境。韩文公所谓“因文见道”者,其道别有在。于是转治晦翁、阳明(朱熹、王阳明)。因其文,渐入其说,遂看《传习录》、《近思录》及黄、全两《学案》(黄宗羲、全祖望编撰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又因是上溯,治《五经》,治先秦诸子,遂又下迨清儒之考订训诂。宋明之语录,清代之考据,为姚、曾古文者率加鄙薄;余初亦鄙薄之,久乃深好之。所读书益多,遂知治史学。

顾余自念,数十年孤陋穷饿,於古今学术略有所窥,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虽经乱离困厄,未尝敢一日颓其志。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虽学不足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之榘矱,时切其向慕。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人心,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
——钱穆先生《宋明理学概述·序》

钱穆(1895—1990),史学大师、国学大师。著有《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等1700余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

钱先生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0)

相关推荐

  • 最好的生活状态: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文 | 有书星海一尘 · 主播 | 阿成 有书君说 民国时期,有一段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岁月. 那时候,无数大师求学欧美,学贯中西,积极探索文化,矢志改变国家. 在这批学养深厚的名家队伍里,有一位先生 ...

  • 钱穆:坚持打坐养生95岁去世,打破“钱家男子短命”论

    钱穆 自古以来长寿都被认为是福泽深厚的象征,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长寿往往伴随着多福.所以人人都热衷于追求长寿,但是如果因病不幸去世或早夭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寻常人如果遇到了家人普遍短寿的不幸状况恐怕 ...

  • 我的中医治学门径

    有人说,作为医生每天看好自己的病人就行了,何必谈治学. 我认为中医属于国学,亦当按国学方法治学,若只是临床自悟,或能有所成就,但却无以了解前圣先贤的学术所长,闭门造车,必有所短,终不如广聚众家为好.再 ...

  • 《书目答问》:读书指南,治学门径(附劝刻书说)

    张之洞的书单:国学应该读什么 晚清重臣张之洞,毕生追求经世致用,倡洋务,办实业,兴学堂,练新军,人称"香帅",文韬武略,功勋赫赫.但他一定想不到,自己煌煌近千万字的著述中,流传最广 ...

  • 王力先生:独立研究关键要找到治学门径

    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中国汉语语法学家 文章导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王力教授,是我国享有盛名的语言学家.他在汉语研究的几个主要领域,都有重要著作. 就" ...

  • 张岱年:治学的门径

    张岱年(1909年5月–2004年4月24日),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著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

  • 钱穆的一句开场白,坚定了严耕望的治学方向

    严耕望(1916-1996), 是胡适.杨联陞一致称许的史学大家, 被余英时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他也是钱穆最欣赏的学生. 严耕望照片 1940年,武汉大学历史系学生深感本校师资力量较弱,请求 ...

  • 钱穆:西方先进的该学, 但绝不能跟着西方学做人

    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众多形式.载体甚至乱象纷至沓来,以至于遮蔽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真正面向.钱穆先生曾结合中西文化差异,讲解"中国文化的传统". 他指出,传统并非故纸堆里的" ...

  • 钱穆的书法手札欣赏:挺拔方刚如快剑斫阵,或劲气内敛、腴润敦厚

    众所周知,钱穆是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同时他还是一位擅长书法的书家.钱穆的许多著作初稿都是以毛笔而书,他曾自述"我对写作有一种习惯,就是喜欢亲笔写缮,早年几乎全用工整的小楷 ...

  • 钱穆先生:母亲虽不识字,她的治家为人却是别人比不上的

    先母蔡氏,与先父同年.外祖家住蔡师塘头,在鸿声里西北约里许,距七房桥可三里.--   先母共育四女五男.平均三年必一育.四女惟先长姊存,五男留得四人.先父先母,温温相守二十六年.闺门之内,相敬如宾,绝 ...

  • 钱穆与胡美琦:相差34岁的忘年恋,相濡以沫34年,一生未育无怨悔

    钱穆 1990年8月30日,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在台北杭州南路的一处寓所寿终正寝,享年95岁. 钱穆先生一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又是教育家,他逝世的消息一经传出,两岸学界无不震惊悲痛. 于是,来自天南地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