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只有自己认识的你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一个只有自己认识的你人是多样化的,可以用“定位”或者“面具”这些不同的词汇来归纳总结,最终呈现出被广泛认知的形象。这个形象长期固定,但也存在有效期,可以主动也能被动,但方向的扩散的。任何对外形象可能被过度美化,或某项性格碎片夸张到极致的结果,其中可以大部分是真实,另一种情况是小部分真实。无论怎样,都至少是某个阶段当事人绑定心态的行为寄托。

这个类型形象的主要效果是为了让自己对外被脑补显得更符合大众三观,方便自己在社会获得相对充分的资源底蕴。当个体不具备优势时,能通过一系列操作释放比较明显的信号,尽管未必能被太多旁观者接受。人都有自恋情结,就像有时照镜子会比拍照显得更赏心悦目。这会造成误差,从而在现实基础上错误反馈。其他结果是,太沉迷控制误差,导致没把握机会耽误在时间线上的结果生成。

无数形象并非全部服务外界,很多都对内开放,形式同样丰富。载体包括各种娱乐渠道和精神寄托,游戏满足本能,独处会压缩社会认知,阅读补充见识,思考则发散思维,创作在活跃脑细胞,工作基本就压抑了,等等。在这些情景下的自我形象,没有那么多加工痕迹,算是更加真实的自己。

以上自我认知包括可以局部开放的形象,但涉及隐私和潜在陋习的话,就会激活一个只有自己认识的“你”(“我”)。这个自我认知的形象没有统一定位,对普通个体而言是正常的,不至于太过离谱。通常可以是自卑或者消极这样的负能量,但为了生活和发展拒绝公开,或只在有限范围内流通,旨在完善个体形象。

进入自我认知状态,要承受足够程度的压力和心态,因为需要面临生活的挑战和现阶段的困难。人生有时或者说在某些阶段会进入死胡同,跟被基金和股票套牢一样被扼杀情绪,可能程度上还更严重。自我认知的一个功能是进行人生价值修复和规划现实趋势,可惜陷入“死胡同”中通过只能期待光芒,处在限制下的任何挣扎,都显得特别徒劳。更高端的玩法是,利用自我认知来修复境界,处理一些顺境下激进的冒险。

一个只有自己认识的你,是永远无法凭借个体确定价值的版本。如果有第二方参与的话,就会打破前提,制造新的话题,原理即薛定谔的猫。唯一的参考就是现实,偏偏容易长期甚至永远陷入死胡同。这是非常无奈的恶性循环。当个体依赖认知自我以后,对社会的代入就会降低,从而进入有区别于旁观者视角的生活状态。被生活抛弃的人,注定也会抛弃生活。

想要在现实中取得被普及的成功,就要尽量按照被广泛认可的标准来,这样才不需要太多解释。而自我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能提供价值的,能达到增强对内信任的强度,用唯心主义来拯救这个到处客观的现实。只是最终一切的动态都要进入该有的轨道上,那个自我认知的形象,仅限于辅佐,也不可能公开。而对于别人的新发现,也只是对方自我认知一种释放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