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车到小轿车
从单车到小轿车
七十年代初,父亲在远离家十多公里的山区水电站当工程师,爷爷奶奶年老体迈,家里几个姑姑和小叔,还有我们几兄妹,十几口人的大家庭,靠母亲和几个姑姑挣工分,小叔还读书。
父亲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十几块钱,父亲去上班,家里没有自行车,花五毛钱请村里一个用单车搭客的叔叔送他去上班。那时候,搭客叔叔是村里唯一有单车的人。父亲半个月回来一次,回来住两天就回单位。
爷爷搞副业,养了十几只鸭子,挣了一些钱,加上平时的省约,我们家买了一辆二手八成新二十八寸的“红棉”牌单车。父亲把单车骑回来,一家人围着单车,聊到半夜。父亲对小叔说,等过一年再买一辆给你上学。
小叔上学是在小镇,离村子有五公里左右。那天晚上,父亲用一小块布,放上一些机油,把整辆单车的每个角落抹个油亮。单车经过父亲细心拾掇,焕然一新,父亲得意起来,不顾深更半夜,兴奋地按了几下车铃铛,叮铃铃的铃声在静谧的村里,显得更加清脆。
有了单车,父亲每天下班后都回来,帮母亲做一些农活。清晨骑单车赶回去上班。父亲回家时,晚上姑姑们和小叔就把单车推出晒谷场,在车尾架绑扎一根扁担,轮流练习骑单车。
听到村口有铃声响,就知道是父亲回来了,非常高兴,兴冲冲地跑出去,追着父亲的车后,抓着车尾架攀上车尾架上坐着,或是坐在单车的三角架上,不停地按着响铃。
小叔毕业后,到父亲的单位当临时工,一辆单车家里是不够用了,小叔经过了两年的节 约,省下了一笔钱,去买了一辆崭新的“海鸥”牌二十六寸单车。全村就我们家有二辆单车,并且小叔的二十六寸“海欧”是最新潮的。
小叔回家,小叔搭着我出路上转几圈。有时候扶住车把,骑在三角架上,小叔坐在尾架上,让我踩着车踏板。
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中国大地正悄悄地进行一场巨大的变化,家里经受着变化,姑姑们都嫁了,小叔也成家了,奶奶去世了。不久村里分田到户,单位给父亲配了摩托车,是日本进口的雅马哈,当时摩托车可是稀罕的东西,父亲是邻近十几条自然村第一个骑摩托车的人。父亲第一次骑摩托车回家时,村里的堂伯堂叔们都要过来我家,围着摩托车看新鲜。父亲上班时,我和五弟两人搭坐父亲的车尾到很远,才步行回来。
有了摩托车,父亲的单车就放家里,我和母亲同时学会了骑单车。父亲有时经常出差,就剩下八十多岁的爷爷和母亲及我们几兄妹,家里一切农务就落在母亲身上。
八十年代末期,父亲承包了一些小工程做,在家的时间就更少了,母亲带着我们几兄妹,打理家里的责任田。经过两年多时间,家里的收入改善了,在十月秋收过后,父亲带着我们几兄妹去了小镇的五金商店,让大家选择了自己的单车。当时我的单行是二十六寸的男式“凤凰”牌单杆单车,大妹选的是二十四寸的女装“凤凰”牌单车,还有二妹等都选上自己喜欢的单车,最小的六弟才十一岁,父亲也给他买了一车二十四寸的,当天一共是买了七辆单车。那天,大妹和二妹她们还不会骑车,就由五金商店的人送单车回到我们村。
村里当时有单车的还是不多,一下子我们家又热闹起来,六弟个子不够高,也要大家扶他上车凳子坐一下,过过瘾。去上学时,我们几兄妹的单车就排成一队,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同学对我们几兄妹非常羡慕,甚至妒忌。
九十年代初,父亲在小镇里买了一块宅地,起了房子,家里从村里搬到镇里,我和大妹二妹也有了自己的事做,也有了自己的摩托车,那几辆单车就停放在村里的旧房。
几兄妹都长大了,要上班去的地方有点远,父亲又给我们几兄妹买了摩托车,那时候,小镇里的摩托车是稀少。家乡曾经流行一句话: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可以当时人们对摩托车的向往迫切心情。
父亲买了我们家第一辆小轿车,原装进口的3.0皇冠小车。虽然那时候小车对大家来说,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但对我们家来来说,可是意义重大的事情,我们从第一辆二手二十六寸“红棉”单车,到小叔买了全新的二十六寸单车,再到我们七兄妹的七辆大小不等的单车;一路走来,可是不容易的。
过了几年,我们一家搬到浪漫城市珠海,在珠海安了家。我和五弟、六弟都有了自己的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