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人,身上往往有4个表现,看看你做到了几个?
每当逢年过节,学子们回到家乡时,家中的亲戚总会调侃:哟,文化人回来啦!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人们会认为:学历高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
哪怕是在大城市,若你与朋友聊天时,顺口引用了几句诗词或典故,对方也会说你“有文化”。
但是,读书多、学历高,就一定是真正的文化人吗?
“文化”这个词,含义相当广泛。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经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从这个层面来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要看他的精神和思想,而不是看他读过多少书、学历有多高。
可见,如果能够做到梁晓声先生所说的这四句话,那么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文化人”。
很多人都说,善良是做人的根本。但什么才是善良?
乐善好施、包容他人……这些行为,只是善良的表现形式。善良的本质,是懂得为他人着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真正的善良就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却不和万物争夺什么。
就像一些小餐馆老板,在冬天的时候,会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饮用的热水和休息的场所;还有一些乘坐地铁的农民工朋友,为了不弄脏座椅,直接坐在了地板上……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人这一生,凡事为自己考虑并不稀奇。难得的是将心比心、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真正有文化的人,就是这些懂得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人。
有些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在聚会时,会对服务人员呼来喝去、颐指气使;也有一辈子面朝黄土的农民在买东西时,自觉排队、温和谦逊。
很多素质差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礼貌,实际上是他们不懂尊重他人,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
但人与人之间,无论贫穷还是富贵、职位高或是职位低,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才算是具备了“有修养”的前提条件。
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人从小形成的意识。这种意识会融入灵魂,伴随人的一生。
真正有文化的人,就是那些把修养植根于内心的人。
在职场上,有的人见到老板来了,就马上装作努力工作的样子;老板一旦离开,就开始聊天、玩手机。
类似这样的人,属于自觉性差的人,需要外界的压力或提醒才会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而思想层次高的人,往往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儒家经典《礼记》中 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哪怕是再怎么隐蔽、细微的地方,也能看出一个人品性和信念,所以优秀的人即使是自己独处时,也会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真正有文化的人,就是这些无需提醒却仍然自觉的人。
自由,几乎可以说是人类的高级精神追求。但自由不代表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有的人过马路时闯红灯、有的人花钱时毫无节制、有的人在公共场所大声播放视频……
表面上看起来,这类人似乎是“自由”的。
然而,人的自由应该建立适当的规则之下,否则就和丛林中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所谓的“规则”,一个是人类社会共同约定的原则,另一个就是自己内心所设立的底线。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那些把“随心所欲”当自由的人,不过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罢了。
真正有文化的人,是懂得在“约束自己”的前提下,再去追求自由的人。
读书多、学历高,充其量只能说是知识丰富,而不能单纯以此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文化。
文化,是一种气质和精神。它不表现在你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表现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
总而言之,无论你读过多少书、学历是什么,你都可以选择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梁晓声先生对于“文化”的这四句话,你是否赞同呢?欢迎到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