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村--婺源
从思溪村出来,天色已经有点晚了,尽快赶往不远的延村。
这个牌坊门才是景区正门。由于时间太晚,我已经没法从这里慢慢走进去。在工作人员指点下,直接驱车进入延村(平时必须是夜宿者才可以),也算是享受了一次优待。
延村,位于婺源县思口镇西南约一公里许,在思溪村东面。根据《婺源县地名志》和宗谱等史料记载,延村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原名“延川”,因为村落面临川流不息的清溪,乡民以期后代子孙绵延百世,故名。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居民。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金姓才逐渐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才改成了今天的延村这个名字。现在金姓大约占全村人口80%,成为村中的主要姓氏。
与思溪村一样,延村历史上同样以商贾闻名(主要是为茶商和木商)。明末清初,婺源的徽商差不多垄断了中国的茶叶和木材生意,而延村思溪是当时江南最大的茶叶和木材集散地。与大多数古徽州地区一样,这些商人们经商致富后,又纷纷把白花花的银子寄回来买田造屋,以此来光耀祖宗,村中现今仍然保存有明清古民居建筑56幢。
进入村中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新建的徽式五凤楼戏台。
有趣的是,延村的石板路是没有台阶、平平坦坦的。据说这也是出于徽商的讲究:把村子建成一个排形,没有台阶,平坦无垠,寓意做人坦坦荡荡,做生意则一帆风顺。
明训书堂,是建于清代中叶的一座书院,为旧时秀才们写文著书之所。
现在也改造成了民宿。
门后是一个过厅,中间是天井。据说这种“群屋一体”的建筑布局,可使村民们即便是雨天在村中穿堂过户之时,也可保持衣裳不湿。
现在也改造成了民宿。
门后是一个过厅,中间是天井。据说这种“群屋一体”的建筑布局,可使村民们即便是雨天在村中穿堂过户之时,也可保持衣裳不湿。
大门正对是一个两层小阁楼,门扇雕花精致
精美的团花图案砖雕门罩
门厅上方也是阁楼
柱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意甚幽远啊
阁楼前有小鱼池,小小庭院也要做到有鱼有花有水
石库门楼进去,是一个小天井,紧接着是正厅“明训堂”
院墙高耸
镇宅井。井圈采用卯榫结构,此井为清代道光甲午年(1834年)重建的。
这条巷子尽头,是延村著名的书香门第--聪听堂,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据说至今屋中仍保存清乾隆年间“桐城派”代表、著名散文家姚鼐的墨迹匾额。可能是太晚了,门已经关闭。
远远看见两座建筑
一座六角楼阁式建筑
另一座就是这座红彤彤的建筑--红寺。现在做村史馆。
文昌阁为六角攒尖顶二层楼阁式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是里人金霁坪为倡开乡里文运,捐资二千金独建。目的就是祈求村中学子学有所成、仕途通达;并寄望子孙后代笃志诗书,永不更替。说到底,即便就算是含有功利的成分在里面,古人对教育的重视还是值得提倡的。
边上开有正六边形漏窗
这水就是思溪的下游了,说到底,这红寺与文昌阁,也是水口营造的一部分。
出水口的小水圳,聚财。
回望延村,已是晚霞夕照,炊烟袅袅,一片醉人的田园景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