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孩读《坛经·自序品》随记(03)

【自序品第一】03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神秀大师偈颂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一闻”一词出现,暗示六祖乃佛门常说的“上根利器”,且天赋文字般若,故而,仅从寥寥四句偈,既能识辨作者见地境界高下及佛法大意。六祖不识字,乃家贫无学习机会造成。而且,六祖之心性是清净有序洞开的,所以,“一闻”之下,便有了下面故事。题外话:六祖如不闻神秀之偈当作何样偈颂应对?)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小小童子竟也如此对待当时六祖,可见,六祖是那种外表看起来极其普通无用且不入流之人——外表平庸,一口土话或者说不好当时普通话)。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婴孩:童子转述经过。亏此童子,不然六祖不知此事。)

(此节大意:童子说:“你这獦獠还不知道,大师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事是生死,大师要传付衣钵佛法,所以命门人作偈以从中选取,谁能悟得佛法大意,就把衣法传给谁,让他作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边走廊的墙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大师教众人都诵念,说依这首偈去修持,可得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人呼我獦獠,我呼人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六祖:我本为作佛而来,如今舂米八个多月了,竟然还不知道法堂长啥样,请上人引导我到偈颂前去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家贫无缘读书,非不好读书、不能读书,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别驾:别驾从事史,官名。亦称别驾从事,简称"别驾"。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因其地位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隋初改别驾为长史。唐初改郡丞为别驾,高宗又改别驾为长史,另以皇族为别驾,后废置不常。宋代各州之通判,职任似别驾,后世因以别驾为通判之习称。)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不会书写之难)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常人眼中,不识字竟然也敢作偈,确也稀奇。婴孩曰:世间文字,天地、日月、星斗又何曾识得半个?)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六祖虽不识字,但是熏习于佛门这么长时间,一些佛教常宣说的专用术语还是能随手拈来的。六祖被人轻视后,说出一番道理:“到此佛地,自当为求正觉而来,怎能随便轻视初学呢?轻视初学已经失此求正觉之心。即失此正觉之心又怎能知道谁有无上正觉呢?”)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一个不识字的獦獠竟然说出这等高明道理,令别驾不得不刮目相看。别驾态度的转变,可让我们一窥那时候唯才是举、唯才是尊的良好社会风气。不似今日——不管你行不行,我说你不行就是不行!此节大意:张别驾说:“你尽管念诵偈语,我为你写,但是将来如果你得法悟道了,一定要先来帮助我,千万不要忘了这事。”)

  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梵文音译,意为觉悟后的大智慧。智慧无形无相,更无停泊之处。怎么会有“树、台”之相呢?六祖体此“道未始有封”之境,见自性,得究竟清净。故,随即承之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此偈颂也再次印证了佛法的究竟是无为法。学佛乃智慧成就,学佛修道人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恰似缘木求鱼,兔头觅角!偈颂也是诗之一种,而诗中的物象都不是随便出现的。神秀大师的见地不被五祖认可,就在于他还没有见到菩提,心性之实相,故而把“身,台”具象之物拿来作了比喻。)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这首偈写就以后,五祖的门下弟子无不赞叹惊讶,相互议论说:“真是奇怪啊!实在不能单凭相貌来看人!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他竟然就能成就了肉身菩萨呢?”——六祖:若仅凭身份外貌就可轻松度日,谁又肯施展满身才华?!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五祖深谙人情世故之险恶也)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权威一锤定音,于是徒众随即也觉的确该如此——獦獠之人能见何道?由此可见,俗人眼中所见、所尊崇的并非道与法,只是身份地位耳!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一个“潜”字,体现择接班人之不易。有突击考察之意。见  能  腰石  舂米  。五祖看见我腰上绑着石头正在舂米——此为五祖所问禅语场景),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是问六祖,也是代天下求道之人问:“求道的人为了正法而忘却身躯,都当是这样的吗!?”将全部的身心投入修行者,是为僧。非只是穿起袈裟,剃光头发,进了寺庙参禅念经才是僧。)乃问曰:米熟也未?(既是对场景之事发问,又似有所指。此乃禅门机锋语)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禅门机锋语。师徒有问有答,心照不宣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悟空”原来是慧能。三鼓即三更,又名子时。约等于今北京时间23点至凌晨1点。老话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一个问题:古人为何对“三更”如此情有独钟?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是什么情况导致五祖如此?看来,无上甚深之法若不对人,轻则徒取其辱,重则招来杀身之祸。庄周曾言:德 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 非所以尽行也。)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婴孩曰:至高之真理可以独自证得。一部坛经皆围绕此反复演说。若会得“应无所住而生心”义刹那既见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当年六祖闻五祖说《金刚经》得见自性实相后所写的赞歌—— 自性啊,没想到你竟然如此清净!自性啊,没想到你能不生不灭!自性啊,没想到你是生命的渊泉!自性啊,没想到你能不为外境所动摇!自性啊,没想到万法都因你而生!诸位读者君不妨猜猜:六祖到此会否泪流面面?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佛陀,正法与僧团住于每个人的内心。而觉悟者住于你的思维。当你行于人世间,能做到对一切善与恶,是与非以及非善非恶“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之时,便会生起真正般若观照,此般若观照一旦生起,一刹那间,“为是”俱灭之时,便是得见自性永恒清净之几。)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山河大地、有情无情无不知也)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法之薪火代代相传之责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此五祖之偈给六祖以及后来人提供的师择徒之参照。者,实也;信也;诚也;敬业;阳也;动也;健健不息也。  )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婴孩曰:“以心传心”即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佛惟传本体,用则皆令自悟自解,所以佛佛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这就是“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原因。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到此,五祖终于道出前文所“潜至”“以鞋擦偈” “ 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之种种行原因。)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必有此问)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五祖说:“你到了广西怀集的地方就可停留,到广东四会的地方就隐藏”)。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我在三更时分领得衣钵后,对五祖说:“我原是南方人,向来不熟悉这里的山路,如何才能走到江口呢?”——实事如此)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六祖所言乃弟子侍奉先生的伦常之理)

祖云:合是吾渡汝。

(五祖所言乃心灯相传之理。点亮他人心灯者皆渡人之舟也)

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一口土话,或者说不好当时唐话)。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六祖:迷时待师,悟时自渡)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师徒绝别,不免再三叮嘱。六祖:师父啊,吾去矣!

(此节意译:五祖说:“是的,是的。以后佛法将从你开始弘传。三年以后,我将圆寂,你自己要珍重,要一直向南走。目前状况,你不要急于说法,那样会对你和佛法不利。”)

就到这里!


传播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尽在雅兰在世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