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借驴

乡土散文:借驴

文:陈树红

  到了年关,人忙,驴也忙。不是亲到鼻子尖的亲戚朋友,谁也不会把驴借出去,给人家推磨。

  亲眼见到几回,刚过“腊八”,当二舅扛着“驴夹板”,牵着驴,从我家出门时,我母亲不知是惜别二舅,还是惜别驴,转过头来就抹下几滴泪。

  知冷知热的人家,对于借来的驴,会招待得很周到;累了息;渴了喝;饿了吃,有的还加些麦麸子滋补驴体。

  对于二舅,母亲自小和他一起长大,理解自然最深,加麸子吧,不可能;有口软草吃着,也就不错了。

  果然,两天后,二舅来还驴时,我和母亲同时发现,二舅满面喜悦,走路带风;而驴呢,驴脸拉得老长,一派晦气之色,又瘸又拐地走进家门。

  事后,我听母亲和父亲说,他二舅啊,不知道疼人,还能疼驴?你看看,驴腚上几道血口子!

  二舅来借驴那天,母亲对二舅说没说“我家这驴不知好歹,请多担带 ”的话,我记不清了。百分百,只要是别人来借驴,母亲都要叮嘱来人“多担带”。

  顺带说一下“驴夹板”。没有一定年纪的农村人,对“驴夹板”,一头雾水。这夹板是专为驴推磨量身定做的,一截茶杯粗木棍,能栓在磨眼里的小木橛上,外加两根光滑的竹片子,夹在驴肚两边;衔接部位用绳子相连,根据驴体大小能松能紧。

  这几种材料,农村随处可见,制作也很简单,属“土造子”,只有养驴的人家才有。所以,借驴,就得连着“驴夹板”。

  但驴心叵测,推磨时,谁知道它会不会对磨槽里的面粉豆汁之类,来个先下口为强?鉴于此,明白人又弄个竹笼头,套紧驴嘴,以防小人之心。

  我家的这头驴,有点缺心眼,笼头不笼头的,对它不重要。上套前,只需在它头上蒙一块红布,遮其脸,障其目,它也就浑然不觉磨槽里流淌是何物了。及至下了班,掀起红盖头,待看清磨槽里的美味佳肴时,早被母亲一把牵过去。

  本地习俗,公驴称叫驴,母驴尊为草驴。我家养的小叫驴,通体乌灰色,四,五岁的驴龄,与人论,三,四十的大好年华。论长相,一付粗短身材,难入“帅哥”之列;但因驴脸上白毛丛生,倒赢来“白面郎”之誉。

  第一次把白面郎借出去,是借给我们大队的大队长。其实父亲是小队长,小队长哪有不听大队长的?父亲虽心疼白面郎,还是哈哈笑着,把白面郎牵到大队长家。临行,母亲叮嘱父亲,要父亲再叮嘱大队长,对白面郎“多担带”。

  父亲看出母亲的心思,是怕白面郎受罪,对母亲说,人家大队长是厚道人,不但不会让白面郎吃亏,也不会让我们家人吃亏。

  果然。到了腊月二十八,大队长差人送来二斤红糖,来人又代表大队长,说些感谢驴又感谢人的客气话。大年初一,母亲用红糖包汤圆子,一家人一边吃,一边听母亲说,还是大队长厉害,能买到红糖,我家正缺红糖。父亲在一旁接着说,说白了,这红糖是驴苦来的。

  春夏之季,粮少菜多,农村里推磨也少了。这时候的白面郎,每天啃着河滩上的鲜嫩青草,日渐得膘肥体壮。休闲的日子,养尊处优,白面郎倒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上了磨,先拉屎,后撒尿,磨蹭好一会,然后还要站住放个空屁。

  这样的“工作状态”犯在自家手上,再嫌它不够义气,下鞭子也会留情;倘若落在别人手里,能轻饶?母亲常对借驴人说多担带,意即此矣。二年下来,白面郎又学一招:磨要推完时,勺子在

盆底刮粮食的声响,刺激它高度兴奋,拉着石磨飞跑。我想,驴当时肯定是这样想的:终于要熬出头了,不妨来个“最后冲刺”,早点下班。

  驴高一尺,人高一丈吧,每当它放慢脚步,算计着瓦盆里还有多少粮食时,我故意将瓦盆边子刮的呱呱响,诱导它连连冲刺。

  那回,一个小队长来借驴,进门就对我父亲打拱作揖,说拜个早年。小队长对小队长,行政级别平等,父亲也急忙打工回礼。

  我母亲那时笑笑吟吟的,先去拿“驴夹板”。究其原由,是这个小队长原先几次当着我的面,对我母亲说,你家这小子长的不错,脸白,像这驴;以后呢,我们可以做个儿女亲家。所以,临走时,我母亲除了叮嘱小队长多担带,又特意嘱咐:他大叔啊,你可千万不要和驴一般见识!

  以后吧,人家小队长的女儿,因亲戚介绍,到街上供销社里做营业员,另攀高枝了。不然,因借驴借出的驴姻缘,也许会为佳话。

(0)

相关推荐

  • 散文||大姐忙年【征文】

    大姐忙年 大姐没有读过一天的书,干的都是不需要多少文化的事情,但又是年里少不了的.尤其是充满年味的那些活,少了大姐的辛苦,家里的年就过得七零八碎. 进入冬天,很多人都抄着手东逛西窜,爱好打牌的三五成群 ...

  • 【朝花夕拾·西元村记事】残疾人:“志学舅”的故事......

    风者,风物也!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也 (图片来自网络) 童年故事 我的回忆 编者按: 今天是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想起了童年时代我母亲的"娘家人"--残疾人&quo ...

  • 六石风云95

    六石风云95 嵩峰山人 九都城隍庙大堂里的泥塑菩萨已"让位",取而代之的是个大大的義字.香案上多了一块小山东的灵牌,小河南脸上挂着泪水正在为义弟小山东一边上香一边聊天:" ...

  • 回忆我的祖辈父辈

    回忆我的祖辈父辈 □唐善领 今天巧庆双节,白天庆国庆,晚上庆中秋.几十年一遇.在这隆重的节日里,会引起许多回忆.尤其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对亲情亲族,对父辈.祖辈.曾祖辈,对我们之上的有记忆的上辈和没有记 ...

  • 高春光:啃食黄金的岁月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二刊""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 ...

  • 乡村记忆(一):水车哗啦啦响

    本文作者:李云彪 大集体时,我们村南北有两块菜园地,每块地有一口水井,并配套一台水车.水车是模仿古代劳动人民用转轮从河水里提水浇地的原理制成的.把类似火炉筒一样的铁皮筒接起来,延伸到井水里,再把有皮圈 ...

  • 运输小队长

    女儿常常丢东西,比如说橡皮.铅笔.红领巾.跳绳等等,每次丢东西都少不了挨训,时间长了也就习以为常了.这天晚上,女儿在学校跟同学玩,回到家告诉老妈跳绳找不到了.老妈正准备训斥她几句,老爸先开腔了:&qu ...

  • 李本深长篇小说《桃花尖》连载(24)喜宴

    24.喜宴 过六礼的日子是张阴阳择定的吉日. 罗桃花是被两条毛驴子架了轿子,驮回桃花尖来的,这在山里叫"架窝子". 狗蹄子从镇供销社里买来两挂千头鞭在三官庙前燃放了一挂,又在自家门 ...

  • 乡土散文:家

    老家怀想 家对我来说太普通了,可什么是家呢?是高楼别墅还是民房土瓦?是生活的港湾还是不老的牵挂?家对我来说就是父母住的地方,有父母就有家.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 ...

  • 乡土散文:交公粮

    难忘那时交公粮 我出生于农民家庭,并且亲身经历过多年的交公粮过程,品透了交公粮的滋味.而这种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于2006年给全部取消了.那一时刻的如释重负之感和无比愉悦之情,充满 ...

  • 乡土散文:菜窖

    记忆中的菜窖 "菜窖"一词对于现在人来说可能是陌生字眼.可对于我这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小时候北方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菜窖.菜窖是北方农村用来储存 ...

  • 乡土散文:老屋依旧在,无处话凄凉

    任凭时光如何变迁,留在心底的那份记忆是无法忘怀的.曾经满园的欢笑,吵吵闹闹,鸡鸣狗叫,上树爬墙 ,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而有些人却再也见不到了. 再一次老家,回到爷爷奶奶曾住过的老屋,心里 ...

  • 乡土散文:推磨

    磨道·推磨·磨面 总有一块热土令人魂牵,总有许多往事记忆犹新. 一个阳光明媚星期天,我回到五十里外的老家.吃过午饭,闲着没事儿,出大门右拐正北走了百十米远.走到路口往左前方看,有一块不太规则.有点艺术 ...

  • 乡土散文:远去的土灶台

    2021-04-27 08:30:00 这些日子,每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常常在梦境里穿行,在故乡的烟雨中徘徊.饱经风霜的老树在浅睡低眠,孤独寂寞的老屋亦沉默无语.脑海中忽然想起老家的土灶台,那红 ...

  •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谈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 作者 尹新武

    乡土散文的重构和本土化语言之美 --以张文翰散文<忆母背柴>为例 作者    |    尹新武 乡土散文是和乡土小说并驾齐驱的重要文学现象.随意翻开一本中国散文集子,其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 ...

  • 乡土散文:推磨人

    推磨 我家院子的角落里有盘老石磨,像一个隐退的孤独老者默默地蹲在墙角.抬眼看去满目灰尘,没有当年的丰润和活力.看着眼前的些许凄凉,我突然想起老石磨从前热闹繁忙的红火时光. 在我幼小的时候,适逢使碾推磨 ...

  • 乡土散文:回忆农村脱坯

    文:乔玉璞 脱坯(鲁西阳谷一带说pēi,普通话说pī),就是制作土坯."脱坯"的事儿,恐怕40岁以下的人没有记忆了. 以前,很多地方,盖屋垒墙用不起砖而以土坯代之,而我的老家阳谷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