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河北男童坠井事件舆情现象分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量高敏标签持续激发讨论热情。其一、不幸坠井男童只有6岁,在公众心里占有极高的情感比重,并会随着关注度不断上升产生对舆情热度的“催化效应”,赋予网民强烈的情感代入;其二,悲剧发生必然牵涉责任追究,而从此前这类事件的舆情总体情况看,事件问责与问题反思一直都是网民关注的重点、焦点,很容易诱发关注;其三,事件后续不断有自媒体账号及媒体爆料称,男童家属在尸体打捞上来后存在对医院、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涉嫌“医闹”。自近年来受“温岭杀医案”“北医产妇事件”“陈仲伟被杀”“潍坊纱布门”等众多涉医事件负面影响,舆论对“医闹”、“医媒”“医患”普遍存在低阈值、高敏感等关注特性,触发网民参与事件评论的热情。这些话题标签在该事件中以协同共存的方式促成了热度上的定向叠加,并以情感认同、角色代入等网络方式对事件进行持续性催化,使得其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微博微信等互动环节出现连续传播。
公众不断上升的期盼值在宣布男童死亡后形成了强烈的舆论挫败感、失落感,并在传统宣传思维正面惯性的反向作用下,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冲突。事件突发后,即便公众很清楚最可能的结果,但因救援的实时跟进,依然报以强烈的愿望诉求,期盼奇迹发生,随着救援的时间推进而被不断放大,形成了舆论中独立于该事件评论特有的情感渴求,而当官方经过100多小时救援却依然宣布男童身亡时,很容易造成巨大的情感落差,并在事件评论中得到不断释放。再者,受此类事件传统宣传思维影响,一些媒体及官方往往过量放大救援正面声音,忽视了对这类事件的舆论宣传应严守“度”规则,以反向方式触发舆论的情绪反弹。
网络对家属过激行为的持续爆料及部分媒体的争议性评论,很大程度上导致舆情后续走势呈现紧张、对立趋势。在经100多小时救援官方确认男童身亡后,朋友圈、微信群等互动环节不断有账号爆料称,涉事家属一改之前乞求态度,“大闹”医院,存在大量过激行为,触发网民反感,而一些媒体以“不应给家属扣帽子”等这类带有强烈语气口吻刊发争议性评论,形成了话题的二次刺激,加剧了舆论紧张态势。
导致责任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舆情本质有被带偏带歪趋势。当家属过激行为被持续爆料、涉事家属公开回应及部分媒体刊发带有强烈语气色彩的争议性评论后,舆论有从“事件原因”“如何预防”、“现实反思”等焦点向涉事家属上转移趋势,弱化了该事件反映出的现实问题及最该被外界关注的现实警示。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舆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