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如何才能真正说服吃瓜群众不过圣诞节
上周末撰文《舆情课丨圣诞节要来了》分析预测,随着西方圣诞节日益临近,会有人发布“国家已下令严禁过洋节”“过圣诞节就是汉奸”“不抵制就是卖国”这类语言挑起带动圣诞节话题的负面节奏。
这几日,我果然刷到了《关于严禁参加平安夜聚会狂欢的通知》《抵制圣诞节,因为你是中国人》这类“低级红”“反向黑”的文章。分析文章可以发现,这类文章刻意将国人朴素的爱国注意情感进行了简单的“口号式”改造,准确切中了个体在群体“抱团”表达时更易受“利己心态”暗示的群体心理特点,进而诱使许多网民在发帖表达“不过圣诞节”情感意愿和观点时不自觉地加入了大量“冲动”和“急躁”,造成了网上关于“不过圣诞节”的舆论倡议充满了戾气,反而触发许多反感,陷入了“反向宣传”的议题陷阱。
我判断,如话题的两级争论继续加剧,舆情过热触发“溢出效应”后,有可能会进一步向线下延伸。届时随着许多商家圣诞节利益性促销活动的陆续展开,快手这类直播上的低俗主播便有可能会以“街头举牌抵制圣诞节”“直播捣乱商家活动”等行为赚取眼球和点击率,后续会令舆论形势不断负面升级,这在此前已有先例。去年“南海仲裁案”持续引发全民抗议,就曾出现过一些打着正义旗号的主播频频现身各地肯德基餐厅,以喊口号、拉横幅等反向形式碰瓷热点,赚取眼球点击量,将舆论带入负面偏离轨道。
我认为,对此要引起高度警惕。我们在表达支持“不过洋节”“倡导过传统节日”等这类观点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那些仅仅是“凑个热闹”“图个乐子”的吃瓜群众要抱有充分的理解和足够的善意,不能动辄以“文化汉奸”“无知卖国贼”这类具有强烈贬义意味的定义词汇扣之,讲理方法的选择及语气分寸的拿捏要十分慎重,不能让人产生极端、偏激这类负面联想,否则无论是舆论效果,还是社会效果,都可能适得其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