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西安钟楼、鼓楼
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鼓楼,明代报时建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区中心,地处明西安城墙以内核心区域,分别是中国现存造型完美、规模最大的钟楼、鼓楼,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西安钟楼
钟楼坐落于城内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汇处。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西大街广济街口,万历十年(1582年)迁建今址,清乾隆五年(1740年)修葺。占地面积1378平方米,由甃砖台座和木结构楼阁组成,通高约36米。台座方形,底边长35.5米,高8.6米;下辟十字券洞,古时连通四条大街,券洞高、宽均约6米,北券洞两侧设砖踏跺,台顶周环砂石栏杆。台中央矗立二层楼阁,平面方形,高27.4米;底层和二层均面阔、进深各三间,周围廊,底层边长21.39米;重檐三滴水攒尖顶,覆绿色琉璃瓦,置鎏金宝瓶刹,脊兽精致、齐全。二层结构用通柱,攒尖顶构架采用抹角梁和井口枋,彻上明造。梁枋通施彩画,槅扇雕饰精美,尤以门扉木雕图案为著,计8组64幅。画面内容依次是: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为虬髯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东门自北向南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鼠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南门自东向西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圯桥授书;西门自南向北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牧豚、陶侃运砖、冯谖弹铗。二层北门自西向东为“八仙醉酒”人物之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东门自北向南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子路负米、画荻教子、温峤绝裾、闻鸡起舞;南门自东向西为“八仙过海”情景之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西门自南向北为羲之换鹅、卫懿好鹤、茂叔爱莲、灞桥折柳、踏雪寻梅、陶潜爱菊、访隐不遇、孤山放鹤。楼内东南角设木梯可盘旋而上。尚存明万历十年、清乾隆五年碑碣及明成化年款铁钟等。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对钟楼实施全面整修,完成了填塞地下防空洞、台座甃砖、换配梁柱、油漆彩画、宝顶贴金和安装避雷针等工程。1958年、1983年对楼檐、宝顶等进行过维修。另于1999年仿制有“景云钟”悬挂于台座上。
西安鼓楼
鼓楼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南端,东南距钟楼约300米,中间地带已辟为钟鼓楼广场。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 修葺。占地面积1999平方米,坐北朝南,由甃砖台座和木结构楼阁组成,通高33米。台座平面矩形,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正中辟南北向券洞贯通街道,券洞高、宽均约6米。台座正中矗立二层楼阁,平面呈长方形,高25.3米;底层和二层均为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周围廓,重檐三滴水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二层作腰檐和平座栏杆,屋面脊兽精美、齐全。楼南、北檐下原分别悬挂“文武盛地”“声闻于天”金字匾额,目前尚存乾隆五年款重修鼓楼碑等。20世纪80年代曾对鼓楼外檐彩画进行加固显色保护。
1956年8月,钟楼、鼓楼分别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钟楼、鼓楼保护范围。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西安钟楼、鼓楼”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