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为什么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一、名家注解

王冰注:“非唯气味分阴阳,然辛甘酸苦之中,复有阴阳之殊气尔。何者?辛散甘缓,故发散为阳;酸收苦泄故涌泄为阴。”

张介宾注:“此言正味之阴阳也。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苦涌泄,故为吐泻。”

张志聪注:“言气味固分阴阳,而味中复有阴阳之别。辛走气而性散,甘乃中央之味,而能灌溉四旁,故辛甘主发散而为阳也。苦主泄下,而又炎上作苦,酸主收降,而又属春生之木味,皆能上涌而下泄,故酸苦涌泄为阴也。”

高士宗注:“气味辛甘,从中达外,主能发散,故为阳;味酸苦,从中上下,主能涌泄,故为阴。”

二、为什么是“气味”而不是“味”

气味的概念常用在中药的性质上,即所谓四气五味,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之性,四气源于四季,是由于太阳所在方位不同与地球形成的夹角不同形成的寒热温凉四季,“气生形”因此生成不同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味为阴,“阴成形”。气的功能是生形,而味的功能是养形成形。这就是为什么药物具备四气五味两重性。实际上不仅是药物有这样的特性,世间万物都具备这样天地阴阳的双重性,人也是如此。

人之生也是由气来完成的,“气生形”;人之成则是由味来完成的,“形食味”。人之气源于五脏之精,“精化为气”;人之味源于营,营源于水谷精微之味。精源于化,“化生精”,而精是靠气来营养;“精食气”,此气源于营气也就是水谷精微之气。

营与营气的区别营源于水谷精微之五味,营气源于水谷精微之四气。营是营养人体之形,营气则是人体的精之源。由于精源于气,所以才有“精化气”。而精所化之气一般都为温热之气,是因为营源于五味,五味有阴阳之不同,其中属阳的化气,而属阴的部分则成形。因此营偏阴,营气偏阳。

五味生营,五味的功能,《黄帝内经》曰:“酸敛,苦坚,甘缓,辛散,咸软。”

原文中不是在说“五味”的功能,而是指“气味”的功能,一字之差,大部分书都把此处的“气味”都归于“五味”了,而忽略了“气”的存在。气是指四气寒热温凉,根据“阳化气”的理论,辛甘为阳味而化气,所以才有发散的功效。酸苦为阴而成形,所以才有涌泄的作用。实际临床上也是如此,辛味吃多了会发汗,甘味吃多了会胀气,酸味吃多了会反酸,苦味吃多了会泄泻。

总之,这里使用“气味”而非“味”字是由于“气味”的功能是相互转化的,“阳味”可以化气,“阴气”可以成形。

三、为什么“辛甘为阳”而不是“辛咸为阳”

图3-9-1 五味五行图

读过或者没读过《黄帝内经》的人,对这句话都一定不陌生,很多人可以脱口而出,人人都会背诵。但是要是仔细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好像有些地方不对劲,如果是辛咸为阳、酸苦为阴似乎更符合逻辑一些。我们都知道按照五行相配的原理,木—春—酸—肝,火—夏—苦—心,土—长夏—甘—脾,金—秋—辛—肺,水—冬—咸—肾(图3-9-1)。也就是说木火为阳,金水为阴,土属中。《黄帝内经》中也有相关论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既然木火为阳,金水为阴,相对应五味阴阳关系来说,应该是酸苦为阴,辛咸为阳才彼此对应,而经文中却写成“辛甘发散为阳”。

这里似乎是一个明显的矛盾之处,是不是圣人笔误,或者是由于脱简的原因呢?如果不认真地反复思考,一带而过,很容易理解为这是《黄帝内经》矛盾的地方,而不愿意再思考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失去了解《黄帝内经》实质的一次很好的机会,我认为基本上所有看上去是矛盾的地方都是《黄帝内经》当中关键的地方。更有甚者,一些人以脱简、抄写笔误为由,对《黄帝内经》不理解之处擅自改动。

比如当今人们推崇的黄元御大师,因为不能全面理解《黄帝内经》的本意,又要自圆其说,很多地方将《黄帝内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修改,不但内容修改,连章节标题都修改,这是不可取的。当然黄师是个极富天赋之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将中医理解如此深入,可谓难能可贵。他所写的《四圣心源》一书确实是中医启蒙很重要的著作之一。不过我们作为《黄帝内经》的传人,任意改动圣人的意志,首先是不敬,另外也会偏离《黄帝内经》之道。就像下棋,如果下不过对方,就更改规则,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当然要使人们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还要通过对原文的深刻理解来领会。

气为阳,味为阴”,中药有四气五味,表示其阴阳属性,气为阳,同天之气;味为阴,同地之形。“味归形,形归气”,任何具有阴阳对立属性的事物都可以用“气”与“味”来表示,例如,天地、日月、昼夜等。

以天、日、昼为例,白天面南而立,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以地球为中心(视运动)旋转。从空间来看,天以地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方与地球分别构成内外关系,东南西北分别对应五行的木火金水土,土位中央。从时间上看,由于太阳的回归年的运动而形成春夏秋冬四季,《黄帝内经》指出长夏为每一个季节的最后18天之和,也说明木火金水为外,土为内。所有这些五行关系,都是以木火为阳为生长,以金水为阴为收藏,土位居中央为平为化。如果用四气相配,木温,火热,金凉,水寒,土平。说明太阳的运行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运行所形成的四方和四季都是以土为中心,因此土在阳的四时变化中性平。

以地、月、夜为例,夜晚观星,北面而立,找到北极星,会发现所有天体围绕北极而旋转。今天我们知道,这是由于地球自转所形成,地球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地轴指向北极星,因此北极星是唯一静止的星体,是中心北极星属水,因此在阴的状态下,五行以水为中心,而且是木火为阴,土金为阳。五行之阴是五味,所以才有辛甘为阳,酸苦为阴。

在现实生活中试想一下,五味中的咸味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没有酸味、苦味、甘味、辛味,但是一天都不能离开咸味,一天不吃盐还可以忍受,三天不吃盐人就没力气了,时间长了生命都会受影响。而且咸味在所有口味当中也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最美的味是咸味。在做菜的时候我们知道,只要有了咸味菜才有味道,由于咸味的加入其他四味才有生机。而且咸味主软坚散结,任何事物加入了盐才会变得容易消化。因此《黄帝内经》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五味当中四味分出阴阳关系,没有提到咸味应该就是中性了。

古人讲“水土合德”,水为阴之枢轴,土为阳之枢轴,因此水土合德的本质实际上是阴阳互存。在五运六气中经常会出现水土互相换位的情况,如五行配大运、五音健运等。

总之,在阳气的状态下,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状态下,木火为阳,金水为阴,土为中。而在阴味的状态下,我们所看到的以北斗七星为中心所有星体旋转的状态下,木火为阴,辛甘为阳,水性平。在五味,则表现为酸苦为阴,辛甘为阳,咸性平。

实际上关于五味的阴阳关系,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还有进一步的论述,经文写道:“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该篇所述的咸味为阴,淡味为阳,与前篇内容有出入。我想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

第一,此段经文不是在讲五味而是六味,是在五味的基础上加了淡味,而把咸淡作为一组味道,咸为阴,淡为阳,但是如果从六味回到五味,咸淡相加为一味,咸淡相加还是咸,阴阳相加则为平,因此也不相矛盾。另外,阴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阴或者阳,咸与淡组成一组,而不是把甘味与淡味组成一组也说明咸与淡有共同性,淡味是阴中之阳,咸味为阴中之阴,两者同为五味又同为性平。

第二,该篇为《黄帝内经》运气七篇之一,由于运气七篇的内容与其他篇章有很多不同,也有学者因此认为不是《黄帝内经》的原文,也许有些出入,但要搁置争议,在没有搞清楚之前不要轻易否定,我想大部分我们所谓《黄帝内经》矛盾的地方都是我们不懂的地方,等我们知识丰富了,也许有一天再回来看就明白了。

四、注释原文出处

明白了气味的关系再来看这段经文就会深刻一些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阴胜则阳病”,阴胜则成形,阳不化气。“阳胜则阴病”,阳胜则化气,阴不成形。“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化气胜过阴成形则热,阴成形胜过阳化气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过于成形而成郁症,郁而化热;阳过于化气而成散,气散而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阴成形,寒伤形是属于重寒则热,形阴热而肿;阳化气,热伤气是属于重热则寒,气伤则寒,寒凝不通而痛。“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所以病人先痛而后肿是因为气伤而气散而寒,瘀阻不通而痛,寒伤形是属于重寒则热而形肿;病人如果先肿而后痛者,是因为形伤而郁而化热,热则形肿,热伤气是属于重热则寒而瘀阻不通而痛。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觉悟之八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读过<内经>的人,对这句话一定不陌生,学过中医的几乎人人都会背诵.仔细想来这段文字好像不够 ...

  • 五味与五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待)

    <素问·宣明五气>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适度护五脏,五味偏嗜伤五脏. 五味具体如何分入五脏呢?我们又如何保护五脏呢?  甘入脾  甘入脾 ...

  • 天地以阴阳而分,人秉阴阳而生,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应象哲学课!【一点资讯】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开篇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就是说阴阳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变化的起源,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规律,是一切生物生长毁灭的根 ...

  • 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阳病: 阴寒偏盛 损伤阳气 过用酸苦涌泄 亦可损伤阳气 导致阳气不足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阴虚.阳虚 中医诊断 阴虚阳虚 效果不好 也源于此: 阴阳乃能 相互存在 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 千万 ...

  • 阳为气

    ​阳为气,阴为味 精食气,形食味 味厚则泄 味薄则通 治病重在 气味配伍 <内经> 气味阴阳厚薄 类比四季阴阳 阳为气,阴为味 药物和饮食的气味 气有,寒热温凉 味有,酸苦甘辛咸 四气五味 ...

  • 朱燕中 | 为什么说治痿者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 ...

  • 中药方剂大全总结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

    中药方剂大全总结 1.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2.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

  • 辛甘发散为阳

    ​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 涉及到五味 酸苦甘辛咸 对应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要想理解这句 就要理解对应 的五行,五脏 药食五味的功用 以阴阳来作划分: 具有,发散宣通,作用的为阳 具有 ...

  • 道医思维:辛甘化阳与酸苦涌泄之法

    海洋:请教道长一个气味的问题,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里的阴阳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正常甘味好像并没有发散感觉,咸味入口多觉口渴似火.涌泄渗泄差别在哪?为何渗泄 ...

  • 道医思维篇:辛甘化阳与酸苦涌泄之法!

    海洋:请教道长一个气味的问题,经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里的阴阳是相对什么而言的?正常甘味好像并没有发散感觉,咸味入口多觉口渴似火.涌泄渗泄差别在哪?为何渗泄 ...

  • 朱燕中 |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 ...

  • 朱燕中 | 五腧穴流向为什么与十二经脉不同?

    昨天 今天为大家分享来自朱燕中教授近期直播<走进"黄帝内经·灵枢": 浅谈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腧穴">中的精华内容,希望对中医经典感兴趣的你能有所收获 ...

  • 朱燕中:如何高效学习中医不走弯路?

    朱燕中:如何高效学习中医不走弯路?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