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四季脉象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帝曰:善。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张介宾注:“弦者,端直以长,状如弓弦有力也。然弱轻虚而滑,则弦中自有和意,肝脏主之。扁鹊曰∶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释字:脉者,《说文解字》:“血理分袤行体者。”《玉篇》:“血理也。”《正字通》:“五脏六府之气分流四支也。”
脉为血之府:《灵枢·决气第三十》:“壅遏营气,今无所避,是谓脉。”《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灵枢·经脉第十》:“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这里要明确的是血行脉中,脉是血之府,因此各种脉象首先反映的是脉中血的情况,例如,脉细则血虚,脉大则血盛。还有就是脉动的情况,脉动是心肺两脏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帝内经》有云:“心藏脉,肺藏气;脉舍神,气舍魄。心者,其充在血脉,心主脉,心之合脉也,诸脉皆属于目,诸血皆属于心,血凝于脉则为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等。”
从这些内容来看,心主血脉,肺主气,我们常说“气行则血行”,肺气与心之血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有这样的叙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从经文中可以看出呼吸在先,脉动在后,正常人一呼再动,如果一呼一动则为少气,一呼三动则为有热。又《灵枢·动输第六十二》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也可以看出肺主呼吸在先,脉动在后,脉动与肺的呼吸作用关系非常密切,肺气推动血脉运行。当然脉动也与心阳有关,是由于心藏脉,又主脉,这个脉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脉管,一个是脉动。心为生之本,就是说心为脉动之根本,脉动的阳源于心阳。同时心为君主之官其主要功能是主神明,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不是心的主要作用,因此说脉动是由肺气与心神共同来完成的。
在《伤寒论》中有一个治疗心悸伴有结代脉的方剂,炙甘草汤,就是以炙甘草补气为主,通过补气以通行血脉。《金匮要略》中有一个治疗血痹的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主要功能通利血脉,其主要治疗方法也是通过黄芪补肺气,桂枝解营瘀通血脉。
脉为奇恒之腑,“为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经云:“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脉为血之府,又为奇恒之腑,藏精而不泻,脉之所藏为营血。对应面色,色为阳气在外的表现,脉以应月,根据月的朔望规律脉动搏动有盛衰。
脉之藏精与五脏藏精的形式还是有区别的,五脏藏精是全封闭状态,而脉藏精是血行于脉中,经脉有12条,左右两边加起来共有24条,还有奇经八脉等,其中不同经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经文中手之经脉对应十日,足之经脉对应十二月,根据月份的不同针刺的经脉也不同,正如《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所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春季阳气生,阳生者,阳在内而阴在外,外有寒而内有热,因而成郁,郁证表现在脉上则为弦。弦脉是肝气郁的常见脉象,也是因为气郁于内所致,阴在外而阳在内的结果。由于外寒内热而成郁证,表现为弦脉,如果外寒过多,在内的阳气不足,脉象则从弦脉变成紧脉,紧脉与弦脉的区别就是在于外寒的多少和内在阳气多少而形成的。
夏季阳长,阳长在外,阴收藏在内,整体表现阳盛有热,在外没有寒气郁滞,阳气完全开散,阳气充足,脉象表现为钩脉。所谓钩脉就是脉来很强,脉去缓慢,《黄帝内经》也将此脉称为洪脉,滑脉也同样表示有热。以寒热的多少和表里关系来看,弦脉为外寒内热,紧脉多寒少热,而弦滑脉则是多热少寒,如果单纯滑脉就是无寒热郁证。
秋季阳气收藏,阳在外,阴开始生长,阳气始降,由于外热内凉,脉象表现为浮脉。虽然脉浮,但其阳以由升转降,好像喷泉的水柱,水注下部力量很强,到了水柱是顶端,尽管位置很高,但已经没有了能量。秋季的浮脉与此相仿,虽然位于阳位,但已经属于强弩之末,阴生阳降,虚阳浮于上。
冬季阳气收藏于阴中,阴寒在外,阳气潜藏,脉表现为沉脉。冬季阳气深藏脉沉入骨,因此冬季脉也称为石脉,好像一块石头沉入水底。
1.判断正常脉象
判断一个脉象的正常与否,与季节关系很大,例如,春季阳生,阳在内,阴在外,阳气被阴寒所郁,脉象当郁,表现为弦,经文说春季脉微弦而缓为常脉。在春季脉象当弦而不弦视为异常,异常脉象也可以表现为太过与不及。太过者,脉弦而无缓象;不及者,脉象不弦,都是异常。其他季节的脉象诊断也同此理,了解四季脉象对脉象诊断很重要。
四季脉象也适用一天的阴阳状态,晨起为阳生,阳生阴郁于外,也表现弦脉;中午阳长,阴藏于内,脉象如钩;午后阳气开始收藏,脉象转为浮缓;到了夜晚阳气收藏,脉沉人静,脉象如石。所以脉象的变化不仅仅是按照季节的阴阳不同而变化,一天当中脉象也会随着阴阳的变化而改变,这也是判断正常脉象的标准之一,只有了解什么是正常,才能判断异常脉象。
2.预示病情
不同季节的脉象不仅能够判断脉象的正常与否,还可以预示病情发展,例如,冬季时分由于阳气深藏,脉象当沉如石为正常,但是如果此时脉象不沉反浮,或者滑大等,则属异常。我们就可以试想冬季阳气收藏脉象尚且如此大滑,要是到了夏季自然的阳气浮动在外,病人的阳气就很容易失控而逆于上。有些病人就是冬天时表现一派阳热症状,脉象弦滑且大,面红目赤,情绪易怒,如果再伴有失眠多梦等阳气不藏的症状,一旦到了夏天,自然界阳气生长,很容易出现脑血管意外的中风病症。
反之,在夏季阳气生长,脉象当洪大,甚至滑数,只要是处于正常的范围内,都属健康状态,但是如果夏季病人脉象该大不大而反小,甚至沉弱无力,说明阳气虚弱无力而不能生长,夏季尚且如此,到了冬季阳气潜藏,人体之阳自然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潜藏,因此可以出现阳气虚极而脉弱无力,寒气因此而易于侵袭人体,甚至入里瘀阻脉络,形成很多并发症,或者冬天的常见病症,例如,肺病、心脏病等。
这些诊断都可以通过脉象给病人以事先警告,或者可以告诫病人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以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例如,见到夏季脉象软软无力,可以医嘱病人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加五脏阳气的功能,或者适当给予补阳开精化气的药物帮助病人生发阳气。而冬季见到洪大脉象,应该医嘱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多休息,保证睡眠时间,或者采用针灸、刮痧等方法辅助治疗,主要是为了帮助病人潜阳安神,治疗于发病之前,这也是中医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就是中医的长处,其实如果人体已经发病,或者病邪已经入里,已经侵犯五脏,治疗起来就困难了。经曰:“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以中西医对比来看,中医更适用于防病,而西医则更适用于祛邪。中医的治疗方法是调整机体平衡,或者恢复机体平衡机制,当人体阴阳达到平衡状态时,机体会发挥自身优势祛邪恢复正气,而最好的时机是在发病之前,例如,肿瘤、肺气肿、肝炎、肾炎等,一旦发病,首先要祛邪,这应该是西医的强项,西医手术、化疗放疗、消炎抗菌都很强,西医的弱项就是经常找不到病邪,使用消炎药也是撒大网捕小鱼,同时也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不能主动祛邪于外,使邪气留恋,中医在这方面会表现得非常强势,中医可以通过调理机体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当机体阴阳达到平衡时,邪气无藏身之地而自然祛除,即所谓扶正祛邪,这也是中西医的不同点之一。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