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死前立下“勒石三诫”,最后一条让子孙背心发凉
宋朝的皇帝有3条祖训,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生前立下的,就是著名的“勒石三诫”(赵匡胤虽然是暴死,但他完全可能在之前就立下了)。
“勒石三诫”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宋论》里面记载的:
太祖(赵匡胤)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
一、保全柴氏子孙;
二、不杀士大夫;
三、不加农田之赋。
但我们普遍认同的是宋人叶梦得的版本,因为他离赵匡胤的时代更近,他在《避暑漫抄》里面记录的“勒石三诫”是这样的:
1、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这一条和王夫之的大致相同,主要是针对前朝皇帝柴家的。
赵匡胤是后周世宗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没有柴荣,就没有赵匡胤的今天。赵匡胤却夺了柴荣的儿子的皇位,怎么说赵匡胤心里也过不去。所以赵匡胤想通过后期对柴家的善待,来弥补内心的愧疚。
和很多枭雄比起来,赵匡胤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就算柴氏子孙有罪,也不得用刑,相当于是穿了黄马褂啊;除非是谋逆,才能判死刑,但也不能公开处理,要秘密处决;当然有人会说这是赵匡胤的政治手段,但不得连坐也是政治手段么?
所以,看得出,赵匡胤是在真心为柴荣悔过。
《水浒传》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条,“小旋风”柴进只要不谋逆,他就拥有不死之身。
2、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一条可以说对大宋影响深远,甚至可以看成它的基本国策。整个北宋朝,基本就没看到哪个文人被宰过。为什么说基本?因为北宋快灭亡的时候还是杀了几个人(北宋六贼)。
正因为有了这一条,宋朝皇帝对于文人的忍让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臣可以指着皇帝的鼻子骂,动不动就把皇帝的圣旨扣住不发,连小小书生都可以直接上书皇帝,皇帝要杀一个文人那更是要引起大家的公愤。
所以宋朝的皇帝,当得那是一个憋屈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皇权,始终是要被拿来打破的。
到了南宋初,赵构就不讲原则了,直接将上书言事的主战派书生陈东和欧阳澈斩了,还有那个可怜的“伪楚”皇帝张邦昌。我不是替张邦昌说话,张邦昌如果都该斩,那赵构身边就留不下几个人了。
赵构就这样明目张胆地违背了太祖的遗训,有什么惩罚呢?请看第3条。
3、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看来赵匡胤的法律意识还是挺强啊,连违约条款都想好了。这一条,就是对以上2条的约束。
宋钦宗因为违背了第2条(诛六贼),被惩罚去了金朝做俘虏(靖康之耻),那赵构呢?
赵构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惩罚,要说有,估计就是他绝后吧。这个问题困扰了赵构的后半生,以至于他最后不得不把皇位交还给了赵匡胤的子孙(宋孝宗)。
赵匡胤的这3条遗训就像一道紧箍咒,紧紧地夹在宋朝皇帝的头上,特别是一想到第3条,整个背心都会发凉。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