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评丨冯浩拒交的罚款,“成都商报”们能否代缴?

成都商报及旗下的红星新闻刊发了关于独步穿越无人区失联50天男子冯浩的“独家报道”《独家专访无人区失联50天冯浩:零下四十度,每天吃草根》,文章通过描写冯浩与女友林夕、队友李志森结队穿越羌塘无人区所谓的坎坷经历,几乎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克服艰难、吃苦耐劳、勇敢励志的满满正面形象,还有意强化了存放在山里的装备选择的路线也是一条成熟路线”“被巡逻队员发现,没成功”这类带有强烈影射此次徒步有计划、巡逻队员未能及时阻拦不作为等对比性描写,导致许多网民在表达意见看法时,忽视了冯浩违法进入无人区、浪费大量社会救援资源、拒交罚款等关键前提,造成严重误导,背离新闻该有的基本素养,建议属地上级部门严肃问责。

近年来,类似成都商报这样的恶劣报道屡屡出现,且较多集中在都市商报系媒体,比如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案时,XJ报刊发《重庆一公交与逆行轿车相撞后坠江,女司机被控制》,捏造创设“女司机逆行”议题,严重扰乱社会判断;再比如北大弑母男子吴谢宇被抓获事件,PP新闻刊发《吴谢宇隐匿重庆的日子》,通过所谓深挖逃亡幕后方式,有意将吴谢宇刻画成为被逼沦落夜店的失足学生,触发不明真相群众产生大量同情弱势群体的怜悯心理,形成舆论层面上的情绪对冲,带歪社会判断。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需要引起主管部门、媒体单位、社会公众的共同重视,这些媒体的社会责任究竟去了哪里?

分析认为,在事件引发全网关注、激烈讨论时,这些都市商报系媒体均通过渲染悲惨情节、呈现弱势形象制造争议话题等炒作手段,刊发推送不负责任的所谓“深度报道”,炒作违法事实已经十分明确、民意反馈已经高度一致的恶性案件及恶劣现象,人为干预制造眼球和话题,引流流量不当牟利,诱使网民得出错误判断,加以对立争辩争论,已经严重干扰侵害了社会主流思想。

我们知道,媒体是社会现象的放大器,承担着捍卫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重大社会责任,而相比日报这类的机关党报,都市商报系媒体因主要呈现社会热点、民生话题而更受群众关注,紧密程度、传播广度、影响深度要更广,一旦所刊发的报道、发表的评论带有误导目的,势必会对群众思想造成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还会随着时间的持续,渐渐侵入思想骨髓,潜在危害不可估量。

当然,这不是说这类热点事件不能深挖,是作为一个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切入的角度、传递的价值要有所拿捏,以这起无人区穿越事件为例,完全可以从承担法律责任、警示人士危险、承担法律后果、浪费社会资源等角度进行深度报道,何必非要执念于穿越无人区需要勇气这个存在严重情绪误导的视角。

分析心理可以发现,报道角度是从正还是邪、从善还是恶,很多时候都源于最初怀揣怎样的报道动机,至少从这方面判断,撰写这类报道记者的内心并非真正向善。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