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用药的理论依据
仲景用药,是指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药物部分在临床上的应用,距今已近两千年。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说:“仲景之书,出方剂而不言药性”。的确,《伤寒杂病论》载方二百余首,所有方剂组方精当,配伍加减有序,却未专门论述药性,但在具体的使用中,处处体现了深厚的药物学功底。可以说,药物学知识,是仲景组方用药的基础。
一、仲景用药与《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时期,他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用药方法,代表了当时的药物学水平,在药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历代涌现了许多药物学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是《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关系如何?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不少学者经研究后,提出了“仲景用药,悉尊《神农本草经》”之说,如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中说:“仲景之治病,其用药悉尊《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后续》中,也认为:“仲景用药之意,悉尊《本经》”。现代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研究伤寒论学术的带头人刘渡舟教授,在研究晋代皇甫谧《甲乙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以为汤液,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使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之后的启示下,认定张仲景是神农学派的传人,仲景用药是本于《神农本草经》的。
《伤寒杂病论》使用药物166种,其中将近90%皆载于《神农本草经》,而其余非《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只有17种。从仲景用药的情况看,的确与《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吻合率较高,而且方药组成的君臣佐使的配伍法度,药物的四气五味,以及“阴阳和合”,“七情”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等药物学理论的运用,仲景虽未专论,但从其运用情况分析,都与《神农本草经》所载吻合。假如没有深厚的理论根底,仲景便不可能运用得如此有章法。从现存史料看,尽管马王堆医书共载药物390多种,《内经》也有10首方剂及少量药物的记载,但从药物学角度看,都很原始,其理论上所达到的深度,远非《神农本草经》所比。从与仲景方药的接近程度,只有《神农本草经》有关药物及理论的记述,与仲景方药最为吻合。当然,仲景用药是否悉依《神农本草经》,还应当从更多的史料中再加以考证,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仲景用药以《神农本草经》的理论为依据加以分析研究,是最贴切、最适宜的。因此,我们认为,仲景用药以《神农本草经》为依据,是非常可能的。
二、仲景用药与《伤寒杂病论》
众所周知,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辨证论治的典范。因此,要想真正的认识仲景用药,就必须熟练地掌握该书的辨证论治。有谓:《伤寒论》垂外感病辨治之大法;《金匮要略》示内伤杂病辨治之妙谙。两者既分又合相辅相成地完成了对疾病的辨证论治。经过我们对《伤寒杂病论》多年的反复研读,认真思考,终于发现了她的辨证论治流程(十步曲)。见图1-1:
由图1-1可见,辨证论治既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具体方法,又是中医科学体系中的系统理论,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统一。
辨证论治流程图
图中,患者(1)症脉表象,即患者的脉证,所反映的病理信息。医者获取了病理信息,经过中医理论思维,对患者进行(2)四诊检测,即用四诊方法,做出分析判判。此即(3)划分病域、(4)六经分证(或脏腑经络分证)、(5)八纲辨证、(6)辨认方证,得出病证的症结。从(1)至(6)即“辨证”部分;通过辨证症结,医者对患者实行技术监控,即(7)确立治则,做出治疗大法;(8)拟定治法,即根据治则,找出具体治法;(9)选方遣药,即在具体治法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宜的方剂和药物。将方药给予患者后,还要做(10)观察护理。以上(7)至(10)即“论治”部分。将论治反馈于患者,使其阴阳和合,阴平阳秘,则疾病向愈。
由此不难看出:在上述辨证论治诊疗疾病的10步流程中,(3)至(7)是理,(2)和(8)是法,(9)是方、药。所以,辨证论治贯穿了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我们在临证肘,如能做到据证析理,据理立法,依法组方,随方遣药,便可应付复杂的病变。这就是中医科学体系中的系统理论,是辩证思维与医疗实践的统一,也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