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寺桥
沙州平接藕芋田,春色迷离有客怜。柳影远移孤寺火,鸡声寒山一湖烟。碛砂钟里方残月,寝浦帆前欲绣天。眼见风尘绝好处,桃红深锁老渔船。明代诗人金露一首《春晓登大姚山》诗,生动地刻画了古寺掩隐于迷离春色中的风光:桃红柳绿,帆出烟湖,鸡鸣晨钟,残月灯火……诗中所说的孤寺,即位于苏州城东澄湖边大姚村的大觉禅寺。这是一座梁代天监年间高僧道邦创建的古刹。该寺鼎盛时,规模十分宏大,单僧房就有5048间。明天启进士陈仁锡所作《大姚世居考》载有当年他从苏州回乡所见,云:自葑娄泛朝天湖,“过独墅(湖)、镬潭,历高店,又十里径入大姚。其坡为荡,夏日荷花烂漫,一棹径穿,岿然峙者为大姚山梁朝大觉寺。”清顾震涛《吴门表隐》载:“大姚山上有文殊院,梁天监间建,佛像甚古。四面皆渠数匝,谓经行道之迹。唐宋人题咏多镌于壁。”可见该寺历史之悠久,惜后世败落。我1974年主持澄湖遗址发掘时所见,古寺仅剩僧寮数间,唯有那高大粗壮的古银杏树和成片的宅基瓦砾,还能想象出古寺当年烟波云树、殿阁巍峙的风貌。
当年发掘时还发现,大觉寺址即是吴越古城“摇城”的所在。春秋吴国为“设险以守其国,安其民”,曾筑过不少“城”,包括吴大城、吴小城、伍子胥城、复城、鸿城、干城、武城等。这些城经过两千多年的沧桑变迁,有的早已不知所在,但摇城古址尚在。关于摇城,《越绝书》有载:“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稻田三百顷,在邑东南,肥饶水绝,去县五十里……”记述了摇城的城主更迭、经济特点和大体方位。汉高祖刘邦在位时,越摇王曾帮助汉室平秦,高祖便将这城再封赐予他,以奉越祀。摇城四周环河,仅南边有一桥与陆地相通,桥也因寺而名:大觉寺桥。此桥因有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雕刻装饰艺术价值,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省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瑰丽之宝。
大觉寺桥,据镶嵌于桥墩下的石碑记载,创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重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桥上所使用的石料,明显可辨的有两种:桥面以紫褐色的武康石凿制而成;桥墩、金刚墙及基础,均以石灰岩凿磨而成。这两种石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遗物。大觉寺桥面长5.15米,宽2.70米,以5块略带拱势的长条石组成,中间3块较宽,供人行走。两侧各有1块稍窄较高的,组成沿口。沿口石外侧面,雕饰有精美的图案:东侧为二龙戏珠,龙身短巧,飞舞于云雾之间,益显矢矫;西侧刻有宝珠、蝙蝠、天马、仙人组成的图案;梁头上雕饰捧着大钵的金刚力士,形象十分古朴。桥的金刚墙及墩体,由块石错缝垒叠而成。在搁置桥面的天盘石上,有凹字形缺口,是建桥时安全吊装桥面时设置的。
大觉寺桥,是苏州现存桥梁中最古老的一座,是研究宋代雕刻、装饰艺术和宋元时代建桥技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萧梁古刹大觉寺仅存的人文景观,故弥足珍贵。这真是:
苏州津梁千数座,大觉寺桥称最古;北宋庆历七年建,元末至正重造过。武康石材色紫褐,桥面拱拱跨城河;二龙戏珠作边饰,大腹金刚梁头坐。宝珠蝙蝠添喜气,仙人天马吉祥图;雕刻艺术堪一绝,建筑瑰宝世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