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没有没有看过《发现夏朝》书的人喜欢纠结于“商汤灭夏”,其实《发现夏朝》书已经给出了许多很硬核的证据和逻辑,证明“商汤灭夏”是杜撰出来的故事。这是从整个古埃及夏朝史考证梳理出来的,并非信口想象脑洞或假设。本文是之前《鹰蛇之夏》书更全面的分析部分内容,现在发布于此。
商人族源
据维基百科资料,商朝(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是中国第一个有直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甲骨文)的朝代,标志中国进入了信史时代。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及后的273年里再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尚书》、《史记》等传世文献称呼商朝为“殷”,但如《古本竹书纪年》等早期文献均称这个朝代为“商”,另有《今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称它为“殷商”,这三种称呼并见于先秦的文献中。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目前出土的甲骨文资料中,“殷”单字的出现次数不是很多,而“大邑商”或“天邑商”则是商人对殷墟都邑的自称,在战争中称呼己方军队为“商方”。尚不明晰商人是否拥有对整体国家或族群的泛称。“殷商”这个合称最早见于西周的《诗经》。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载“帝盘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尽管《帝王世纪》一书的总体可信度并不高,但史家便据此将盘庚迁殷前的时期称作“商”、盘庚迁殷后的时期称作“殷”。商朝可以分为先商、早商、晚商三个阶段。“成汤灭夏”之前为先商,“灭夏”至盘庚迁殷之间为早商,迁殷之后为晚商,又称“殷”。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献记载资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纪录,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于鸣条之战灭亡夏朝后建立。其后经历了513年17代31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于牧野之战被从西方崛起的周族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击败而亡。而《全球通史》则认为:商部落原是来自西北蒙古草原处于青铜时代的游牧部落,入侵并征服了北部中国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后建立商朝统治,同时未提及夏朝的存在。建立商朝的西北游牧入侵者,学习和掌握了中东发明的种植小麦、铸造青铜武器、马拉战车的技术,并将其传入中国。同时传入的还有大麦、绵羊、牛、马、轮子等物品,这些技术丰富了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商朝时期具有丰富的考古学发现,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阳市、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化遗产。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多次迁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对此看法比较一致。近代,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江西新干大洋洲、湖北盘龙城、湖南宁乡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商的疆域范围甚至已可能包括长江流域。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关于甲骨文的发现与破译过程,引用网文摘自谐元书院宋励教授新著《天道——追寻中国文化之魂》段落:“1899年秋,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上疟疾,抓药时无意中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刻画着一些符号,对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他,觉得这些刻在龟板上的符号颇似某种古文字,但此前自己并没有见过这种文字。随后,便出高价收购这种龟板,共收了1500余片。第二年王氏因八国联军进占北京而自尽,儿子将甲骨藏品悉数转给了《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刘鹗继续收购,当甲骨增至5000多片时,遂于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刘鹗的亲家罗振玉看到甲骨后,大胆推测刻在甲骨上的是久已失传的文字,遂派人到安阳收购甲骨,共收得12500余片,且亲赴安阳小屯村考察,成为收藏甲骨最多和最早实地考察殷墟的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追随罗振玉在日本整理古物,并由此走向研究甲骨学的道路,1917年撰成盖世名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实了《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代王室世系的可靠性。其实,殷墟从宋以来即有甲骨文面世,村人不知为何物,把它当药材卖给药店,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甲骨文被人们吃了。迄至2004年,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余片,共15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5000余个,能认出的有近2000个,余下的字尚在释读中。长达一个世纪的这一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互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寻中华元典文明的寻根之旅。”从王懿荣散尽家财收集甲骨开始,刘鹗收藏五千甲骨并着录成书,罗振玉发现甲骨出土之地安阳,到王国维用甲骨文考证《史记》。据说王国维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他创造并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对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影响深远。王国维破译出甲骨文商朝王表,并与《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对应,从而让商朝记载成为信史,商朝的存在得到世人所承认。作者在写本书(《鹰蛇之夏》)之前,未读过有关王国维破译甲骨文商朝王表的过程信息,但却采取了与王国维用文字去对照历史类似的考证方法来破译夏朝王表。作者基于最新分子人类学研究进展所暗示的人类文明单一起源信息,对照中国古籍《竹书纪年》、《史记》、《山海经》、《国语》等所记载历史与古埃及历史比对,把甲骨文、金文、小篆汉字早期字形和古埃及象形文字比对,从而完全还原中国古籍记载的夏朝王表以及几乎绝大部分夏朝有名的人物和夏朝历史,可以完全对应古埃及王表、人物和历史。在甲骨文中也有炎、黄、挚、尧、舜、禹、启等字与古埃及前王朝和第一王朝国王名字匹配,从而完全实证炎黄和夏朝的传说。现在可以确认甲骨文实际上就是古埃及早期象形文字,如“尧”等字形与古埃及前王朝国王埃瑞-荷(Iry-Hor)等名字完全一样,更多甲骨文字是对原古埃及象形文字描绘的结果,因而可能发生一些第一步的图形流变。然而从埃及的夏到中国本土的商周却存在如何衔接的问题,即如何迁徙的问题,周人迁徙相关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证明,但商人迁徙的问题却比较复杂。周人的迁徙因为有周人自己的记录而使得考证相对容易且可信。但商人的历史基本是周人写的,在中国历史中,往往后一个王朝对推翻的前一个王朝历史多有篡改,这就增加了商人来源和迁徙的考证难度。学术界针对商的兴起之地提出东方、西方、北方几种假说。罗灵杰在《跨越三千年的因缘》一书中,把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的这段历史与“商汤灭夏”记载作比对,试图论证商朝是被埃及人后来赶跑的喜克索斯人迁徙到中原建立的王朝。但《发现夏朝》书已经确证喜克索斯人统治埃及的百年历史(公元前1650—前1550年),正是中国古籍记载的夏朝太康百年失国历史,记载的所有历史人物、地名和历史事件完全准确对应,同时考证出第十八王朝王表与少康复国之后的夏朝王表完全对应,第十八王朝末位法老哈伦海布(公元前1319年—约公元前1292年)也确证就是夏桀。这实际上就否定了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是“商汤灭夏”历史的假说。因为,第一,喜克索斯人入侵对应的是“泰康失国”夏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不是“商汤灭夏”;第二,“商汤灭夏”历史事件所关联的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却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末位法老哈伦海布,而这时喜克索人入侵事件已经过去了300多年了;第三,哈伦海布(即夏桀)是平稳交接政权,并不存在武力颠覆朝代这样的历史事件。从商人族属上来说,更能证明商人不可能属于闪米特系的喜克索斯人。因为甲骨文字中有炎黄和五帝时代帝王名字(即古埃及第0王朝时期国王名字),说明商人与古埃及人的密切关系,周人也承认商人也是黄帝后裔。《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商祖契和其母亲简狄的名字在第一王朝彤(Den)法老时期文物上也被发现判断出,契(Inika)被夏王赐姓为“子”即古埃及安卡符号,他与周人先祖后稷(Hemaka)甚至同朝为官,从而也证明商王族同为黄帝后裔,且与周人先祖后稷为同时代人。商字原型在第一王朝彤法老时期的文物中也已发现。古籍记载商人和周人共祖于帝喾,本书也已判断帝喾为前王朝时期的双隼鹰,并确证他的都城亳正是孟菲斯,后来也称为“商丘”。这都进一步否定了商人为闪米特系的喜克索斯人之说的可能,即使后来喜克索斯人妄图伪造是炎黄后裔,但也难以获得对喜克索斯人底细很清楚的周人所承认。商人不折不扣地是古埃及炎黄后裔早期外迁的一个支系。相信将来分子人类学更能明确商人族属。
关于商祖契和其母简狄,《竹书纪年》有与《史记》类似的记载:“初,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以玉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于商。”
帝舜子“义钧封于商,是谓商均。”
“仲康之时世子相出居商丘。元年戊戌,帝(相)即位,居商。”这里的商或商丘当指孟菲斯,指夏国王帝相(杜迪摩斯一世)在孟菲斯继位,依靠同姓诸侯斟灌氏和斟鄩氏。
“(帝相)九年,相居于斟灌。”即帝相(杜迪摩斯一世)在喜克索斯人的压迫下,被迫从孟菲斯(商丘)迁徙到底比斯附近(斟灌)。孟菲斯又被称为“商丘”当与帝喾居于亳有关,因帝喾被尊为商祖,帝喾都城亳(孟菲斯)也是古王国时期的都城,附近的萨卡拉是大墓区,因而又得名商丘,与新王国时期的帝丘(底比斯)相对。
《竹书纪年》从太康失国后开始有许多与商的迁徙有关的内容,商侯称呼在《竹书纪年》中最早开始出现是在帝相时:“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yǔ)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相土被认为是契的孙子,昭明的儿子。昭明只见于晚出的书,且记载甚少。近来有学者郑慧生和蔡哲茂指出,“昭明相土昌若曹圉”是一句典诰古语,与《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是一类的话,古人不慎,将其变做人名羼入《世本》,太史公不察,将其摭入《本纪》,可见,昭明、相土、昌若、曹圉这4位商族的先公并不存在,可能是后人为了凑足先商“十有四世而兴”随意搀入的。“商侯相土作乘马”一般被翻译为“就是驯养马作为运载工具”。《诗经·商颂·长发》云:“相土烈烈,海外有载。”这句话一般又被翻译为“相土勇猛有为,四海之外的人们都服从他的统治。”也有人认为“海外有截”指海外有国土,甚至有人认为“有截”就是指美洲。这也被认为相土名字确实存在。如果相土能被确证为是帝相(杜迪摩斯一世)时期的人物,那么他与商祖契的关系就类似周人先祖后稷与不窋的关系,中间相差大约有1300年左右的时间。
《礼记》记载殷人将冥与喾、契、汤四位先祖先公齐列祀典。殷侯子亥,又称王亥,被认为是冥的儿子。从图特摩斯一世(杼)到阿蒙霍特普二世(芒)大约有100年的时间,认为亥(振)为冥的儿子勉强成立。《世本·作篇》载:“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这被认为相土发明了用马驮运货物和用马拉车,王亥发明了用牛拉的运输工具。实际上苏美人发明用马或牛拉的四轮运输车辆的历史很早,这只能说明相土和王亥学习了这种技术后制作“乘马服牛”运输工具。在古印度河哈拉帕文明时期,可以发现牛拉车的文物。
帝泄十二年在有易氏地盘发生的故事或是王亥在迁徙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王亥在有易氏地盘作客,发生了一件“淫事”,网文是这么演绎这个故事的:『子王亥与随从赶着一群牛前往有易国进行商品交换,因偶遇一位美貌的有易氏少女,一时淫心顿起,将其骗入僻静处强行奸污。少女哭哭啼啼跑回家中,将被害经过呜呜咽咽地告诉了家人。她的家人十分愤怒,立刻联络了上百名身强力壮的族人,包围了子王亥的住所,将子王亥和他的随从捉住,毒打了一顿,并捆绑起来送交国君处置。有易国国君绵臣虽然知道子王亥就是商侯,但为了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和法律尊严,他还是依法将子王亥处死,并且没收了他的牛群。绵臣释放了子王亥的随从,并且将子王亥的尸体交给他的随从,准其运尸回国安葬。子王亥的弟弟名叫子王恒,哥哥外出贩牛期间,他在国中代替哥哥管理政务。此时闻兄长被杀十分悲痛,便欲兴兵报仇,后因国力不强,没敢轻意出兵。他将这笔血债牢记在心里,准备等待时机再找有易国算账。』维基百科上又是这么演绎:『王亥的父亲冥在夏杼十三年治理黄河时身亡,王亥继任成为商部族的第七任首领。即位之后,为了方便各地的运输,而制作服牛这个运输工具,方便驯养牛群。也因此让部落的农业和畜牧业快速地发展,不过导致物品生产过剩。后来在夏芒三十三年,带领族人迁居于殷。夏泄十二年,王亥为了要解决牛、羊过剩的问题,于是跟其弟恒讨论如何跟其他部落以物换物。决定好之后,与恒选一些有活力的牧人,一起亲自把这些动物送至有易国。而有易国国君似绵臣听到此消息之后,准备丰盛的料理,迎接王亥、恒等人的到来。后来绵臣的妻子看上了王亥,而招惹恒的嫉妒。于是恒联合一位卫士,准备暗杀王亥。某一天,王亥醉醺醺地回房睡觉。而刺客趁机拿着斧头从后门潜入王亥的房间,最后把他的身体被切成了八块。没过多久,刺客被某位宫女发现。然后里面的士兵捉住他,交给有易君处置。当绵臣知道王亥的死因时,决定把王亥带来的牧人和动物,通通归自己所有;然后把其尸体和恒赶出有易国。』殷人对王亥格外尊敬,他是首位被称作“王”的君主。卜辞中总以“王亥”、“高祖亥”、“高祖王亥”尊称他。王亥在殷人的心目中似乎拥有很大的神威,殷人时常向他祈年祈雨。关于王亥的卜辞有一百三十余条,数量之多居诸先公之首。王亥死后,其弟王恒继位,关于王恒的卜文有十余条,与王亥同样尊称为“王”,但王恒却不见于传世文献的商王世系中。王恒之后他的儿子上甲微继位。屈原在《天问》中称“上甲微”为“昏微”,《史记·殷本纪》称微。维基百科上认为王恒传说与后羿传说有相似之处。夏帝泄十六年,上甲微为报“杀伯辱父”之仇,借河伯族的军队来讨伐有易国,杀有易国君绵臣,灭有易国。《竹书纪年》记载上甲微是把原先势力衰弱的商国恢复成强大势力的中兴君主,因此商人报答祭祀他。《竹书纪年》记载商武丁:「十二年,报祀上甲微。」甲骨卜辞也说,上甲微经常受到商人之报(祭祀)。上甲在殷人的周祭顺序中排列首位,祈雨卜文均以“自上甲……”开始,卜辞对上甲以降的商王才有了明确的世系排列。今所见关于上甲的卜辞多达一千一百余条,位居诸商王之首,可见殷人对上甲之崇敬。上甲微之后历任商朝君主是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甲骨文作示癸)、大乙(即成汤),自成汤起建立了殷商王朝。从上甲微到到成汤商王表世系,得到王国维甲骨文考证。史记作“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但王国维根据出土甲骨文纠正了这三代世系,现在普遍认可的世系是报乙为上甲微的儿子,报丙为报乙的儿子,报丁是报丙的儿子。(引维基见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
帝不降:“三十五年,殷灭皮氏。”
帝孔甲:“(孔甲)九年,陟。殷侯复归于商丘。”
按照这个记载殷侯又从殷(安阳)回到商丘(孟菲斯),问题开始来了。到帝癸(桀)时开始描写商灭夏之战:
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商会诸侯于景亳,遂征韦。商师取韦,遂征顾。 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 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始壬子,终壬戌)。 汤有七名而九征。放桀于南巢而还,诸侯八译而来者千八百国,奇肱氏以车至,乃同尊天乙履为天子,三让,遂即天子之位。在这里《竹书纪年》详细描写了“商汤灭夏放桀”的过程。《发现夏朝》已明确考证第十八王朝末位法老哈伦海布的君名是桀,朕名是履癸。《竹书纪年》没有象《史记》那样记载履癸的名字,而仅是记“帝癸,一名桀”,同时在帝癸这一段又把“履”说是成汤的名字,显然《竹书纪年》已在开始编造,是把夏桀的名字履癸,拆开后,把“履”字给了成汤。司马迁在这里没有受《竹书纪年》一类周人编撰的这段历史诱惑,而能记下“履癸”名字难能可贵。哈伦海布(夏桀)时期并没有发生异族入侵事件,他通过选择继承人拉姆西斯一世,平稳交接政权,继承人建立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毫无疑问“商汤灭夏”故事是不存在的,当属于周人后裔编造的。但是象《竹书纪年》这样用大段篇幅描写“商汤灭夏”过程,有鼻子有眼,似乎都跟真的是的,这一切又是怎么回事呢?
维基百科给出商朝的创建者汤生卒年是公元前1675年—前1588年,约前1617年—前1588年在位,这个年代或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断。由于夏商周工程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其结论和方法引起了中国内外学术界的较大质疑,最终的报告繁本未能获得通过。但该工程提出的几个年表仍值得参考:
《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这个年代与古埃及中王国(公元前2060–前1802)开始年代相近;
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有学者列出更具体年代前1556年,但仍有争议),这个年代与喜克索斯人统治埃及年代相近;
盘庚迁殷约在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因为有安阳殷墟遗址,盘庚迁殷是可考的。盘庚迁殷和武王伐纣的年代相对靠谱,不会出入太大。维基百科上列出从商汤到盘庚历经十代20位王,盘庚为商汤第九代孙。据说商朝许多时候实行兄终弟及制度,如按照平均20年一代推算,确实能推出商汤时代大约是公元前17-16世纪左右,也正是喜克索斯人逐渐侵入并统治埃及时期。
根据古籍记载和维基百科描述:汤是儒家推崇的上古圣王之一,子姓,“名履”,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成汤在甲骨文称呼为“成”、“高祖乙”,在祭祀先祖时,殷商人也称呼成汤为“成”、“太乙”。成汤与有莘氏通婚后,任贤臣伊尹和仲虺(huǐ)为左右相,以亳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淮备灭夏朝。当时夏朝,帝桀在位,夏朝国势渐衰,矛盾异常尖锐,汤乘机起兵,首先攻灭葛及十多个小国和部落。接着又克韦、顾、昆吾等小国。经过11次战役,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无援,又利用有娀氏的反叛,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王,一举灭夏。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了君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汤武革命”。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张四维在《夏朝的历史和考古困境》网文中说:“在甲骨文里,汤武王根本就不是商朝的开国之君,最多也就是一个发扬光大的中兴之君。骨文卜辞对汤武王的歌功颂德不少,但就是没提到他曾经打败过'桀’,推翻过'夏’。甲骨文里不仅没有'夏’这个字,也没有'桀’这个字,甚至连可以怀疑的对象都不存在。如果严格按照甲骨文的记录来厘定中国历史的话,自五帝时期之后,中国就只有一个王朝,从五帝之一的帝喾 (帝俊)开始的神圣的、伟大的、千年一系的——商朝。”“夏启建立夏朝之后,夏朝总共出过3件大事,即有过氏灭夏、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前二件事可以合并为一件,它与有易氏杀害商王亥,尔后王亥之子上甲微在河伯的协助下攻灭有易氏,为父报仇的情节异常类似。”“夏桀亡国的过程似乎有许多细节,可是又都与商纣亡国的故事如出一辙:国王年轻时有才气,立过功劳,然后骄傲自大,沉迷酒色,宠幸邪恶的王后和几个坏蛋,诸侯甲劝谏被害,诸侯乙先被囚禁,然后被释放,诸侯乙仁义明德,吞并邻邦,最后讨伐国王,国王一战而败,都城不守,战争就结束了,王朝就更迭了。除了个别细节之外,它们一模一样。”在中国古代战争中,何时开始用驾马的车子参战,至今还不十分清楚。有人从夏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前所作《甘誓》说,军中有“左、右、御”之名,认为是指车上位于左侧(车左)、右侧(车右)和居中驾车(车御)的武士,推测当时已使用战车。据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商汤灭夏,战于鸣条时,军中有七十辆战车。到了周代,车战日趋兴盛,周武王伐纣时,军队主力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而诸侯兵会于牧野时,有战车四千乘之多。战车速度快,冲击力强,特别是在开阔地带作战,具有步兵无法抗拒的优势。所以自商以后,尤其到两周时期,战车部队和车战战法得到长足的发展,战车兵逐渐成为军队的主力兵种,以一乘马驾的战车和附属的徒步士兵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判断各诸侯国的军事实力,也常常以战车的数量来计算。总之,当时的战车兵就相当于今天的机械化部队,代表着一个国家最先进的军事武装。动用马拉二轮战车(Chariot)正是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时的景象,此时马拉双轮战车刚发明不久,古埃及人正是从喜克索斯人那里学习到了二轮战车技术。雅利安人也是大约在公元前17世纪左右凭借二轮战车先进战争技术毁灭了古印度河谷文明。从“商汤灭夏”年代和故事情节看,该故事都是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的翻版。喜克索斯人也是善于用马、牛、驴等动物拉车或驮运在埃及和西亚之间进行商业活动的族群。显然“商汤灭夏”应是周人把喜克索斯人的一些故事、喜克索斯入侵统治埃及历史(太康百年失国),以及第十八王朝末哈伦海布(桀)的名字等资料结合起来编造出来的。周人离开埃及比较晚,他们有充分的材料进行糅合来编造这个故事。如果一定要说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历史就是“商汤灭夏”,则无法解释埃及复国后第十八王朝末位法老才是“桀”的事实,更无法解释夏朝王表历史如何与古埃及法老王表历史对应。古籍记载中对太康失国这个过程描写轻描淡写,《竹书纪年》对帝太康的记载仅有:“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寻。畋于洛表。羿入居斟寻。”显然周人是把太康(第十三王朝汗杰)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给转移到了第十八王朝末桀(哈伦海布)时期来编造“汤灭夏”的故事,这同时照顾了夏朝王表顺序。在甲骨文中没有发现与商汤灭夏有关的证据,甲骨卜辞对征伐蛮夷小部落都会记载,对“商汤灭夏”这样大事却无记载。在《史记》之前发现的与汤灭夏有关的周朝时期记载有《尚书》、《竹书纪年》、《吕氏春秋》。关于商汤灭夏过程,在《尚书·商书·汤誓》只有一句话:“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这又有《尚书·夏书·甘誓》的影子,《甘誓》是夏启在讨伐不服启的有扈氏之前而作的战前动员宣传。《汤誓》其后面大段则基本是描述因为夏王无道,所以商汤才要灭夏,后面一些鼓动恐吓言辞与《甘誓》类似。翻译大意:『王说,来吧!你们众位,都听我说,不是我小子敢行作乱!因为夏国犯下许多罪行,天帝命令我去讨伐它。现在你们众人会说:我们的君王不怜悯我们众人,荒废我们的农事,为什么要征伐夏国呢?我虽然理解你们的话,但是夏氏有罪,我畏惧上帝,不敢不去征伐啊!现在你们会问:夏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呢?夏王耗尽民力,剥削夏国的人民。民众怠慢不恭,同他很不和协,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夏的品德这样坏,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你们要辅佐我这个人,实行天帝对夏的惩罚,我将重重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不会说假话。如果你们不遵守誓言,我就会把你们降成奴隶,或者杀死你们,不会有所赦免。』无论《甘誓》还是《汤誓》,其实质应是为武王要伐纣的“周誓”服务。太康失国也是因为夏王失德(第十三王朝王位混乱不稳),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所以关于汤灭夏的原因同样有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的资料。据说《尚书·汤誓》出自于周武王之口,显然这是周武王借商汤之口编造灭夏的理由,来宣誓周要灭商的理由。在喜克索斯人入侵之前,古埃及王朝虽然有多次更迭,但并没有遭受过异族入侵统治。王朝更迭基本是和平进行的,未发生过大规模战争。那尔迈(禹)和曼图霍特普二世(斟灌氏)为结束分裂而进行的统一战争性质又有所不同。在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之前,夏在埃及和商在中国自建立起可以说从未发生过王朝被武力推翻取代过。君权自古被认为是神授(第四王朝雷吉德夫引入太阳神之子头衔始起),在《尚书·周书·泰誓》中继续说:“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武王借商汤之口编造天帝命令他可以有道伐无道,从而“移花接木”把周要灭商也说成是天帝对商的惩罚,以达到消除民众的畏惧目的,为周灭商鼓舞士气,同时又不忘加行恐吓。另外商人也同为黄帝后裔,这让武王伐纣遇到了很大阻力。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就曾阻拦周武王伐商,并且在周代商革命成功后,拒食周粟。《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在当时影响巨大。无论《尚书·汤誓》成书于武王伐纣之前还是之后,都有为武王伐纣编造天帝命其讨伐殷商的理由。正如《吕氏春秋·顺民》继续颂扬汤克夏后祈福于上帝,天大旱五年后雨乃大至,民心甚悦:“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尚书·汤誓》重点是讲汤要灭夏的原因,并无过多其过程描写,到了晋国和魏国史官编辑的《竹书纪年》这里就加上了大段的“商汤灭夏”过程描写。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兴兵伐夏”。在战前举行誓师,历数夏桀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命征伐夏桀,拯万民于水火。商汤简选良车70乘,敢死队6000人,联合各方国军队,突袭夏都。先是克昆吾氏,后在大雷雨天在鸣条与夏朝军队决战。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zōng),商军队继续追击讨伐三朡,再战于郕(chéng),抓获桀于焦门,把他流放到南巢。这个过程与寒浞(阿波庇一世)派其子寒浇领兵灭斟灌氏、斟鄩氏,攻占帝丘(底比斯)的过程也有相似性。《帝王世纪》载:“汤追至大涉,遂擒桀于焦,放之历山,乃与妺喜及诸嬖妾同舟浮海,奔于南巢之山而死。”《史记·殷本纪》注引《淮南子》说:“汤败桀于历山,与妺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显然描写桀和妹喜之死又是后人继续添油加醋进行的编造。晋国是周武王儿子唐叔虞的封国,而魏国又是周文王小儿子毕公高后裔建立的国家,他们编写的官修历史书《竹书纪年》体现的是周人的观念和意志,以及包含的政治目的。另外,他们除了伪造“商汤灭夏”故事为周代商寻找革命理由之外,他们还删除了齐人先祖和楚人先祖在古埃及建立王朝的事实,而仅以“共工和颛顼争为帝”一句话代过(还丑化共工),这个删除可能与春秋时期晋国与齐国和楚国先后争霸的历史可能也存在关系。但周人在《竹书纪年》在删除夏朝王表时候,还并未把太康篡改成是夏启的儿子,只是把这中间的齐王族先祖和楚王族先祖在古埃及夏朝建立的王朝王表都删除了,并未修改原词把太康说成是启的儿子,但司马迁可能不明就里,按照顺序,他就想当然把太康认为是启的儿子,导致古籍记载的夏朝历史遗漏13000年!虽然已证明商汤灭夏不存在,商人不是喜克索斯人,但是在周人编撰的商汤故事中,又确实是把喜克索斯人对应到商人身上。其中从契之后到上甲微之前的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几位商君名字或编造或移植喜克索斯人故事。其中“(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应该是指太康到帝相时期喜克索斯人迁到穷石,而把“相土”放到帝相时期,大概名字中都有“相”的原因。“伊尹放太甲”与寒浞篡位故事也存在相似性,所以《因缘》一书所提商人为喜克索斯人说确也存在一些道理,以致后来还有人山寨其这个猜想。至于少康时“商侯冥治河”和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可能是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在《竹书纪年》中编排穿插。类似的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穿插在《竹书纪年》中有很多处,还比如对周人先祖后稷记载:“(少康)三年,复田稷。后稷之后不窋失官,至是而复。”这是把孔甲乱夏时期不窋失官出走、公刘到中国后复田稷的历史又给按到了少康复国之后。《竹书纪年》从帝桀三年到十三年又记载:其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当是埃及第一中间期的历史事件,《竹书纪年》都给放在了夏桀时期,以配合“夏亡”历史。中国古籍记载至少提到了三次夏亡,分别是“伊洛竭而夏亡”、“太康失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这三次正好对应埃及干旱导致第一中间期、喜克索斯人入侵第二中间和周人迁走后的自埃赫那顿(孔甲)第十八王朝经历四代结束。周人编造多出来的“商汤灭夏”是又一次夏亡,就把这几次埃及“夏亡”事件都糅合到了一起。“十三年,迁于河南”之说是为了把在埃及的夏和在中国的商给整合到一起,否则怎么能发生商汤灭夏呢。在汉典字典中,桀有两个大相径庭的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是表示杰出、优异、高大,这个含义应是对文武双全的哈伦海布本来正面形象描写;另一个含义则是凶悍、横暴,还有个成语叫“桀骜不驯”,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记载:“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显然这个含义是周人把桀给编排进“商汤灭夏”故事之后而不断演绎形成的另一个负面形象。桀和纣也就经常并称,成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有名的暴君。桀和妹喜真是遭受了天大的冤枉啊,是到了给先人恢复名誉的时候了。
更多参考:
三星堆面具在殷墟青铜器上的反映
焊接华夏5000年文明(1):夏、商 周、秦、汉历史源流
甲骨文中商王名字竟然是古埃及国王名字表达形式!
马战车起源和传播
我是怎样考证夏朝的:孔甲乱夏定位与孔甲名字破译
我是怎样考证夏朝的:图坦卡蒙名字破译和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