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隽永驻心! 书里忆乡愁:江山市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出版“自传”
记者 祝春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村落晴如画,桑林昼起烟”……记忆中的故乡,总是青山绿水、白墙黛瓦相随,如何让这份乡愁思绪隽永长留?原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原江山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曾在2017年联合主办了首届“江山市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活动,并于近日正式出版了《江山市历史文化名村·第一辑》。
《江山市历史文化名村·第一辑》可以说是江山市第一套系统记录当地历史文化名村的书籍,廿八都、大陈、清漾、保安、广渡、张村、清湖、南坞、洪福、长台10个历史文化名村分别入册,读者们通过书籍便能忆故乡的斜阳深巷、梦里家园。
“让鲜活而温暖的文化古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我们是以一种文化自觉的态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江山市文旅历史文化研究所干部、《江山市历史文化名村·第一辑》编撰办公室副主任毛冬青,是“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活动以及书籍出版的见证人。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在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现代文化与西洋文化不断冲击的当下,我们要让这些鲜活而温暖的文化古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毛冬青说,正如书中所述,此次活动开展的初衷是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当下,通过书籍为新农村建设增添历史感,为当代人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活动开展后,江山全市共19个乡镇48个村申报,经过主办单位筛选、专家评定、市民微信投票等环节,最终选出了首批10个历史文化名村,并由10个历史文化名村推荐作者撰写书籍。
毛冬青介绍,江山市“历史文化名村”采取“一村一书”的形式,书籍的内容和外观设计也融入了中国乡村特色。为了支持该套书籍的编撰和出版,相关部门拨出一定经费用于书籍的撰写和出版。同时,编撰办公室特别拟定了目录框架,使得书籍从内容到形式,不仅接地气也更加规范。
“让美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
同为江山市文旅局历史文化研究所干部的吴慧娟,也是《江山市历史文化名村·第一辑》编撰办公室成员,她不仅负责此书出版的相关事宜,还参与了清漾村书的编写。吴慧娟现任《中华毛氏》编辑部责任编辑、江山市毛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10余年来,她一直从事毛氏文化工作,对清漾村和清漾毛氏文化颇为了解。
谈起此次为清漾村写书的任务,吴慧娟说:“虽然掌握了很多资料,但真正投入到写书的过程中,依然会发现有许多资料有争议、有残缺。”为了能够系统、全面、准确地展现清漾村的历史文化风貌,在细阅前人史料的基础上,她又踏旧觅新,前后多次前往清漾村调查访问……
清漾风光
吴慧娟还记得,为了写清“清漾毛氏十八派字辈”,她翻阅了68本清漾毛氏族谱,对十八派字辈全部进行了校对,并修正了原先的错误。为了补充江西上饶毛村派字辈的缺失,她四处打听族谱下落,找寻到相关线索便顺藤摸瓜,最终联系到江西上饶毛氏,找到家谱,增加了原先字辈缺失的内容,弥补了缺憾……只要是与清漾村相关的,她都尽力联系,实地采访调查。对书中所需数据的采录更是求详实,求精准,比如写清漾村姓氏人口,她特意跑到公安局户籍科调查;写清漾古民居,她拿着大卷尺跑去丈量面积……
“希望这套文化丛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江山的古村落,喜爱古村落,在字里行间找到乡愁的记忆,让美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吴慧娟说。
“对村庄的了解深度与村庄的文化深度成正比”
江山市文化馆原副馆长徐江都今年已经73岁,他也参与了大陈村和张村村两个历史文化名村的书籍编写,是此次编撰作者中年龄最长者。徐江都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他对两本书籍的写作倾注了自己大量的感情和精力。
大陈新风
“我的妻子是大陈人,所以我算得上是'大陈的半个儿子’。”徐江都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已经30多年,对大陈村也很熟悉。村内的大陈祠堂、萃文中学、大陈村综合展馆、文昌阁、乡贤名人馆、一味书屋6个展示馆,便是他帮忙出谋划策的,展示馆所需的文字资料也由他提供的原始资料整理而来。
为了挖掘大陈村背后的历史文化脉络,徐江都用了很多办法——翻阅了明代的江山县志,向大陈村村民借出唯一一套汪氏宗谱,自掏腰包到国家图书馆查阅纸质资料……乃至记录大陈村老人们遗留的只言片语。在这次写书的过程中,他又对曾经存在的疑惑、问题进行核实;借助乡镇和文化站的力量,补充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到大陈村拍摄了新农村下的大陈村,更新照片……
“南有廿八都,北有大陈,我想再去研究、挖掘西面的张村,这样江山市各个方向都有了名村落。”近年来,徐江都把研究精力着重放在了张村,“大陈是一个村庄一种姓氏,家族文化深厚,但历来商人居多,抵抗侵略的能力弱;而张村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姓氏多,光是村里的祠堂就有9座,当地习武风气以及抵抗外敌侵略的能力强,这导致了两村庄在太平天国时期,遭遇完全不同。”
说到写书,徐江都说,此次编写的两本村书史料更丰富,也更侧重深挖文化底蕴。“对村庄的了解深度与村庄的文化深度成正比。”他说,与历史文化名村接触得越多,积累的史料就越丰富,越能推动古村落的宣传和保护。
“古村落是'躺’在大地上的传统文化集成”
“古村落历来是实现德育教化的场所,是'躺’在大地上的传统文化集成。”“江山市历史文化名村·第一辑”中,《清湖》的作者王淑贞在后记中流露出对古村落的无限深情。
王淑贞是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协会会员、衢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江山市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也是土生土长的清湖人。“清湖老街留存了我太多的童年记忆。但我所不知道的是,那些幼时走过千百遍的街巷,一砖一瓦里都藏着动人的传说。”王淑贞说,这次为了找寻详实的资料,她一次又一次地前去探访老街,为借一本家谱,往返城乡数次;为寻访世家后人,辗转打听联系方式;为证实资料真伪,走访十多位知情人士……正是这一次次的寻访,给她留下了许多感慨。
南坞杨氏外祠
“《清湖》一书修改了10余次,总算尘埃落定。”王淑贞说,写书的两年正是清湖村改造的两年,成书后,清湖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清湖》有所遗憾,但这样读一遍家乡,越到成书后期,越为自己是清湖人而感到骄傲,也越是为历史文化名村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