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事:乾隆年间,一头狼大白天跑进黄县城,后被人锤杀

胶东野外现在还有没有狼这一物种的生存?众说纷纭。
虽然有些深山区域(如昆嵛山等)偶尔还会有关于狼踪的传闻,但根据上世纪末编撰的《山东省志·生物志》的记载,山东省内仅鲁南山区尚有狼的踪迹。也就是说,业内的主流观点是:胶东半岛及鲁西、鲁北平原已经没有野生的狼。
现在虽然没有,但在过去(半个世纪及更早之前),以山地丘陵为主的胶东半岛,狼的数量应该在一个比较大的规模,很多村庄都有老人亲眼见过其身影或亲耳听过其嚎叫。
(动物园中的狼)
更有甚者,在胶东历史上,还发生过“狼在大白天跑进城里”的事情。
具体来说,此事发生在清代乾隆年间,地点是登州府的黄县城。由于它白纸黑字记载在清代的《黄县志》当中,其可信度应该比较高。
在古代,狼虽然比较常见,但基本上都分布在深山野外。一头狼大白天出现在县城的街上,这样的情形,不仅会令现代的人们瞠目结舌,即便对于古人来说,也算是一件奇事异闻了。因此,当地文士在编纂县志时,就将此写入“祥异”当中。
实际上,县志对此事的记载很简略,仅二十个字:“(乾隆)二年九月,狼白日入城,街民赵瓦匠以铁锤击杀之。”
不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这段文字却给人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意境不亚于一篇“微小说”。
大体来说,此事令人遐想之处主要有三。
第一,这头狼是从哪里来的?从哪里进的城?
众所周知,古代的城都有城墙,高度一般在二三丈以上,狼虽然身形灵活,但一般情况下也难以爬上城墙,因此推测是从大门进城。
而根据县志的记载,清代黄县有四座城门,东曰寅宾、南曰环翠、西曰迎宣、北曰澂清,到底哪一座城门的可能性比较大呢?这或许还要结合黄县的地形分析。
总体而言,黄县的大山主要在东、南两个方向,如石门群山与莱山山脉,向北向西距离海边不远,地形也相对平坦。就概率而言,这头狼从东、南两个方向而来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多半是就近自东门、南门而入。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初的顺治年间,就曾有一头老虎从栖霞进入黄县南部,然后来到县城附近(详阅:胶东半岛在清初还能看到老虎,栖霞和黄县均有官方记载),这也可以作为推测的参考。
第二,当时黄县城里的人看到这头狼之后是何种反应?
现在有些品种的狗,在外观上跟狼比较相似。但在近代之前,国内的狗主要是中华田园犬,身形与狼还是有明显区别。因此,当一头狼出现在城里的大街上,应该很快就会被认出来。这显然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慌,尤其是对妇孺来说。不过,由于县志中没有记载,当时现场的详细情况已经难以复原了。
第三,用铁锤击杀这头狼的赵瓦匠是何人?
千人千样,人群当中,总有胆大者。多数人看到狼会害怕,但有的人却不以为意。比如用铁锤击杀这头狼的赵瓦匠。
处置大型猛兽,一般需要向官府汇报。顺治年间来到黄县的那头老虎,就是被时任知县带人用弓箭射杀。而这次的情形可能过于紧急(老虎那次是在城郊,这次的狼是出现在城里),官府还没来得及派人处置,赵瓦匠就已经出手了。
如果按照好人好事的模式试想一下,当时的情形有可能是这样:赵瓦匠带着工具正准备去干活,在街上忽然遇见了这头狼,周围的人十分惊恐向后避让,而此时有一个小孩落在了后面,危急之际,赵瓦匠拿出铁锤,上前与狼搏斗,将之击杀。
不过,通常来说,瓦匠用的锤小,而石匠、铁匠用的锤比较大。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如果当时赵瓦匠真是用大锤将狼击杀,虽然也值得称道,但毕竟是在可理解的范围内;而倘若他用的是小锤,那可就真称得上是勇士了。
县志在提到赵瓦匠时,加了一个“街民”的前缀,以此来看,这位勇敢的赵瓦匠,应该就是黄县城里人。而根据史志资料的记载,明清时期,赵姓在黄县城里的确很常见,太平街、北巷子、粮食市等处均有分布,赵瓦匠的家,也有可能在这附近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