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 || 郭天虎

儿时的记忆
文/郭天虎
编辑/落英小桥

儿时的年代,物资匮乏,谁家的日子都不富有。虽然日子清贫,但孩子们的笑脸,是那么的天真烂漫,笑声是那么的舒心甜润。每当回想起来,就会勾起许多难忘的记忆。

冬天下雪了,村里的孩子不怕寒冷跑到大街上,双手捧雪,你一捧我一捧,堆起一个个雪人。望着亲手制作的劳动成果,笑得一个比一个开心。

封冻的河面上,用木板钉一个冰车,两根木棒钉进大钉子,用铁锤把钉帽砸成尖锥状,这就是冰锥。双手紧握冰锥,奋力地扎向冰面,坐在冰车上畅快的滑冰。没有冰车的,搬一块光滑的扁石头,坐在上边滑冰,时常玩耍的留连忘返,吃饭都的大人扯着嗓门喊。

女孩子用梳熟的羊皮边角料,拿针线缝成毽子,插上老公鸡的背羽毛,踢出很多花样,无师自通。男孩子滚铁环、弹玻璃球,无拘无束释放贪玩的天性。

放学后、星期天,没有那么多需要家长帮忙完成的作业。写几遍生字,抄一遍课文,便有时间去割兔草、挖野菜、捋山杏叶喂猪,给大人减轻很大的负担,个顶个都是家里的好帮手。

过年了,母亲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到供销社扯一块花布和蓝色的布,给儿和女手工缝一件衣服。孩子们穿在身上,高兴的跑出街显摆,生怕沾上一点土,发现了马上伸出小手拍打干净。五毛钱买一串鞭炮,舍不得一下放完,拆散了,往兜里装十个八个,数着数跟村里的小伙伴放小炮玩,一直疯玩到夜深。

那年月,文化生活缺乏,一个村子放场电影,能招来十里八村的人观看。知道谁家盖房子,全村人都会自带工具,热心地去帮工。不图吃不图喝,一分钱不挣,实实在在的干活,直至把房建起来。盖房的人家会炸油饼或炸糕,做两大锅豆腐,实心实意招待帮工的乡邻。那是人情世故,农家相互间的往来。

那年月,生产队挣工分,谁也不逃奸耍滑,凭身劳动养家糊口。锄地,干部打头锄,开生垄背是最累的活,生产队长不多挣一个工分。那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思想纯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憨厚质朴。

回想起那个年月,民风淳朴、乡情浓郁,让人无比的怀恋!

作者简介:郭天虎,山西大同人,现居辽阳市。军旅生涯十八年,带兵出身。座右铭:好脑瓜不如烂笔头。

(0)

相关推荐

  • 往事如烟之六——戏冰黑里河

    刘国儒,毕业于昭乌达蒙古族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在宁城天义中学教书十年,后改行从警二十八年.工作近四十年,不慕名利,追求自由,轻松快乐是生活主旋律. 戏冰黑里河 黑里河的夏天是迷人的,河水是孩子们的 ...

  • 想起当年滑冰车

    想起当年滑冰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冬天雪下得非常大,一到冬天,大地像被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一望无际白茫茫一片.而且北大荒的大烟炮刮得人脸生疼,睁不开眼睛,天那个冷啊. 如今,不知是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

  • 一觞还似旧年冬

    郭帅|随笔 郭帅,网络用名弥生.辽宁沈阳人.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文系,之后游学工作于日本东京与京都.现为自由艺术家,生活.工作于北京.佛山. 向度原创 好文章,第一时间阅读. 日语中十二月别称为 ...

  • 冬天来走冰,真切学到怎样为人生乐趣点一把火

    为什么要去白河走冰?有位参加完活动的家长给出了答案-- "我们家特别喜欢这次走冰活动,是因为足够有野趣,孩子以野玩为主.孩子不喜欢那种光走的,觉得苦.反而这种边走边玩的,我们全家很喜欢,连大 ...

  • 童年与小村庄的四季

    在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又搬家了,搬到了一个听着就很美的地方--"河西村".这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这里的村民淳朴.善良,而且特别热情好客. 我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因此,每天和小伙伴们整天 ...

  • 那湖泊与荒草滩 作者/经典老歌 演播/郭战

    [总 第  118 期] 梦圆医巫闾 传承北镇文明 弘扬医闾文化       打造地域精品 特约顾问  李清湖(北镇市平安协会会长) 王桂兰(北镇市平安协会副会长) 邵萍(北镇市平安协会副会长) 那湖 ...

  • 【散文】“冰车”童年的欢乐||包瑞莲

    "冰车"童年的欢乐 文/包瑞莲 六十年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往往是零下30几度的气温,但却丝毫影响不了孩子们享受冬季玩耍的乐趣.在冰天雪地的大背景下,堆雪人.打雪仗是常见的,但 ...

  • 遥远的故乡,快乐的银行:一个60后关于童年的温暖记忆

    本文作者:润仙子 我的故乡是察右中旗布连河公社辖属的一个村庄,它的四面被丘陵环绕着,它有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红土圪塔.一条自南而北流淌的河将它分割成三个小村子,河东的一半叫"红大村&quo ...

  • 老广儿时的记忆 门前的黄皮树

    老广儿时的记忆 门前的黄皮树

  • 美食故事(音频)丨汪会芝:儿时的记忆-摊煎饼(山东平邑话)

    后来, 吃过很多美食, 可记忆中的味道, 总是无可替代的 提起山东的特色吃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煎饼卷大葱.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山东人都爱吃煎饼,也不是山东所有的地方都爱吃煎饼.但是,巧了,俺们就是那部 ...

  • “儿时的记忆”:瓦罐子怕拍

    瓦罐子怕拍 在过去的东北乡村中,瓦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在那时,老百姓家里的坛坛罐罐中,瓦罐子并不多,多用来煨汤.熬药和野外装水,方便生活之用. 瓦罐子,一种用泥土烧制的罐子,挺粗糙的,价钱也不贵,属于 ...

  • “儿时的记忆”:泥草房怕烧

    泥草房怕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住的房子多为泥草房.山墙是用黑土加麦秸秆打成的,而房盖上铺的是高粱秸秆.巴帘子和草苫子等易燃物品. 屋里搭有南北火炕,火炕中间有烟道,直通屋外的烟囱. ...

  • “儿时的记忆”:院子土墙怕倒

    院子土墙怕倒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家家户户住的是泥草房.房子四周是一个很大的院套,院墙是用黑土掺上小麦秸秆一榔头.一榔头捶打出来的,墙不高, 一米左右.房子前面院墙开有小门,上面有一个用破 ...

  • “儿时的记忆”:酸菜缸怕碰

    酸菜缸怕碰 酸菜,一种在秋天时用东北大白菜腌制的食品,是东北老百姓冬天主要的蔬菜. 每年到了秋天,东北乡村老百姓家里可热闹了.人们从大地里收回大白菜,拉回家里放置在院子里的一角,开始晾晒,使得大白菜蔫 ...

  • “儿时的记忆”:大黑锅怕砸

    大黑锅怕砸 在过去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家里都有一口大黑锅,用来烧水.做饭.炒菜.蒸干粮.有的时候家里冬天喂猪的猪食还得用这口铁锅来加热. 对于老百姓家里来说,一口大黑锅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

  • “儿时的记忆”:柳罐斗子怕漏

    柳罐斗子  柳罐斗子怕漏 我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柳罐是用来从带辘轳把的土井里往上打水的工具,它是用细柳条编织而成的. 在过去那个特殊的时代,木桶不抗摔,容易破碎,铁桶当时还是很珍贵的, ...

  • “儿时的记忆”:大酱碟怕歪

    大酱缸 " 大酱碟 大酱碟怕歪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北乡村老百姓家里的炕桌上,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吃饭时家家桌子上都会有一个大酱碟,而且里面盛满了自己家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