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公开:痰液积多,肺难受:中医说祛痰,有4味药可以用

我和健康的日常

109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脾胃湿气阳气等中药知识,关注每天免费更新,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批注:本文素材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感冒的时候,不少人都会遇到痰多的问题,说话之前总是要清清嗓子,把痰吐出来,不然痰堵在喉咙里,十分难受。

对于痰,肯定是不吐不快的,但是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话到嘴边,不得不把话咽下去的时候,更有很多痰到嘴边却不能吐出来的时候。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口浓痰吞下去,要紧吗?

痰到底是什么,吞下去有危害吗?可分2种情况来讨论

第一种痰,为普遍的痰,医学上称之为“脓性分泌物”,成分主要是大量的白细胞吞食了病菌之后死亡的“尸体”,本身并没有携带多少病菌,即使被吞进胃里,再经过胃酸的浸泡,不多的病菌也会被处以“死刑”,因而对人体并没有多少杀伤力。

不过第二种情况要另当别论,那就是肺结核病人!
结核杆菌的生命力特别旺盛,胃液很难把它们全部杀死,即使痰中只有一点结核杆菌,也很容易感染肠胃,造成胃、肠结核。

当然,为了身体健康,有痰还是吐出来比较好,这样也能避免对支气管和肺部造成可能性的刺激,并引发感染的问题。

有些人会发现,痰的颜色有黄色、白色,并且听说“寒痰是白色,热痰是黄色”,这个说法正确吗?

“寒痰是白,热痰是黄”,正确吗?

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因为痰的分类并不能仅仅依靠颜色来判定,中医名家何绍奇曾经说过,但凡粘稠的都属于热痰,无论是黄色、粘稠,还是白色、粘稠,都是属于热痰,与此对应,清稀的则为寒痰,可以看出,并不是简单通过颜色,即可判定痰的属性。

事实上,在中医眼中,痰的分类一共有五大类。

寒痰,是由寒邪犯肺引起的,痰的颜色为白色,且清稀,也有因为脾肾寒虚导致的寒痰,患者会出现四肢发冷、神情倦怠的表现。《泰定养生主论》对寒痰的诱因如此记载:“寒痰者,因冲冒风凉、不节之气而然也。”

风痰,一是指痰扰肝经,《医宗必读》卷九说:“在肝经者,名曰风痰”,二是指本身有痰,再加上风邪或风热而引发的病症,《泰定养生主论》曰:“风痰者,因感风而发,或因风热怫郁而然也。”风痰一开始是白色清稀,到后来会转为黄色粘稠,再到后面又会逐渐清稀。

所谓的热痰,或是由于热邪扰肺,或是由于寒邪灼烧,《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认为:“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所生也。”该种类型的痰颜色黄色而粘稠。《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认为:“热痰,即火痰也。”

《医学入门》卷五:“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名曰湿痰。”湿痰色黄且呈现稀水样,多是脾肺功能失调,或是饮食不节导致的,《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对湿痰的记载为:“在脾曰湿痰,其色黄,滑而易出,多倦怠,软弱喜卧。”

至于燥痰,《医学入门》认为“燥痰,又名气痰”,多数是由于气候干燥,以至燥邪侵肺引起的,痰少,白色,很难咳出来。

给大家总结了一张表,方便大家区分:

针对五种不一样的痰,对应的祛痰中药也有所不同。

祛痰中药都有哪些?

祛除寒痰,常用半夏,中医上认为,半夏与贝母同用,可用于治疗痰多咳嗽,其化痰能力甚佳,可以祛除多种痰液,如与生姜、白芥子同用,常用于祛除寒痰,若是与天南星同用,则用于祛除风痰。

祛除风痰,《医学心语》中提到选用白术,以燥湿化痰,因为脾脏是生痰的源头,所以常常需要用半夏、甘草等搭配,以起到健脾燥湿和化痰的功效。

炙甘草常用于祛除热痰,清代《医寄优阴论》中认为,炙甘草和麦冬、生地配伍,是“滋阴之祖方”,能够有效缓解热痰病症。

湿痰常用白术,《圣惠》中提及白术丸是治疗“肾脏虚损,心膈痰癖”的良方,而至于燥痰,则用贝母和瓜蒌调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燥胜则干”,贝母具有清肺化痰的功效,瓜蒌则清肺降燥,两者搭配,是祛除燥痰的经典组合。

无论是哪种痰,对症下药,及时调理,是最重要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