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马友友与吴蛮联袂出演,像看一场巨幕大片

马友友与吴蛮联袂出演

像看一场巨幕大片

原文撰文 / Joshua Barone

翻译 / 林楠

原载3月7日《纽约时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从左到右分别为吴蛮、马友友、余隆,三人携手纽约爱乐乐团,在美国举办了赵麟《逍遥游》的首演。(图源:Chang W. Lee / 纽约时报)

看到马友友和吴蛮同台——先克制一下别笑!不过料您也不敢。

一个是明星大提琴家,一个是技艺超群的琵琶演奏家,把这两位音乐家放在一块儿,乍看还真的挺奇怪。

马友友先生带着一股放肆大胆的情绪演奏,感觉此刻要他绷出一张扑克脸他也做不到;而吴蛮女士则优雅地拨弄着她那叫琵琶的乐器上面的丝弦,不紧不慢地对观众施着她那安静的魔法。

频繁交换的愉快视线,出人意料的整合度,让两人的默契倾情流露。虽说大提琴和琵琶无论在声音还是在历史背景上都迥然不同,但在马友友和吴蛮的手中,它们就像咖啡馆中的歌手和吉他手,亲密和谐,天衣无缝。

马友友和吴蛮(图源: Lia Chang / WordPress)

二人演奏的曲目是赵麟的大提琴与琵琶协奏曲《逍遥游》, 3月6日星期三在大卫·格芬大厅进行美国首演,余隆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演出一直持续到3月9日星期六。能在纽约爱乐一年一度农历新年音乐会之外的场合听到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赵麟这首备受大众喜爱的协奏曲由一个绽放的声场开始,随后转为逐渐增加的喧嚣,最终像电影大片一样,层层推进到达高潮,铜管齐声嘹亮,铙钹叮当作响。两位演奏家正是电影的主角:吴蛮的琵琶在欢快地漫步,马友友的弓弦活泼轻盈地追随。

指挥家余隆

第二乐章以一个朦胧的开场,从热烈中淡出,如一个安静的拂晓。这一段的协奏很少,琵琶演奏了一首缓慢而简单的曲调,灵感来自于1200多年前的一首中国曲子。

在最后一个乐章,又回到了第一乐章时的骚动,这一次情绪更加动荡不安、变幻莫测,有如一座熙攘都市的街道,可以从这个街区陡然转到那个街区。

然而全曲结局显得有点太容易预料,就是通常的宏伟庄严。不过当你沉浸在马友友和吴蛮那大片般的壮美和火花四溅的愉悦中时,你也就很容易宽恕了赵麟先生在这里使的那点套路。

乐队街独家视频:余隆、马友友、吴蛮与纽约爱乐排练《逍遥游》(纽约时报视频)

《逍遥游》与柴可夫斯基激荡的《悲怆交响曲》搭在一起,可谓相得益彰,后者被排演过无数,纽约爱乐的乐手们可能闭着眼睛都能演奏,过去偶尔感觉他们就是闭着眼睛弄的。但是这次,在余隆的指挥下,他们的演绎大放异彩,甚至还时不时地带上一点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里的轻快活泼。

就像维也纳爱乐乐团周三晚上刚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过的马勒《第九交响曲》一样,《悲怆》也有一个非同寻常的编排,在四个乐章中,按慢-快-快-慢的程式来推进。余隆似乎把它作为了一个标题音乐来处理,在第三和第四乐章之间慢板的分割处,直接划一道长弧越过去了。因此,纽约观众最喜欢的在三四乐章间鼓掌这件事儿,也就有劲儿没处使了。

余隆先生

余隆先生似乎在追求着一种震撼的情绪并存,即从带有欺骗性的谐谑曲般的极乐,急速下跌到悲伤柔板的深邃绝望。这个最后乐章行进缓慢,指挥方式大胆而冒险。两个小时前音乐会开场时明明那么欢快,到最后是一个阴暗的扭转,把观众带到了深沉的终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