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语文
近段时间,我对语文课的教法越来越迷茫,到底应该怎么教?如果不能为自己的课堂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语文课堂就会慢慢失去吸引力,学生就会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我,语文,学生,到底应该怎样在课堂上融合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上语文课,严格地说,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游戏语文。这么多年,我从来不会照本宣科,更不会完全锁定教学目标,牵着学生的鼻子循规蹈矩地行走在课堂之中。课文只是一个引子,课堂只是一个场所,然而,语文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果一味地给学生讲解,抑或盯着冰冷的文字,那么,这样单调的课堂,只是为了将知识摁进学生的大脑,无法产生更多的语文效应。
诚然,语文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没有坚实的基础,学生学习语文也会显得飘摇不定,严重者还会产生“眩晕”的感觉,这正是我们日常说的“坐飞机”的感觉。当然,如果只有基础,而还没有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不是我所追求的学习状态,我所追求的语文学习是轻松和自然并存。这种轻松和自然的教学方式又是冒险的行为,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面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教学?我无法定位,更不得而知。
我所理解的语文教学,是以引导学生喜欢语文为基础,只有喜欢,才会真爱。如果学生从内心爱上了语文,教师的教法还重要吗?是的,当你爱了,就会随时关注。关注语文,关注与语文有关的一切。如果学生养成了这样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这就是游戏语文到学习语文的过程。
准备上《猫》这一课,但我又不想亲自上,为什么呢?我想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课文,自主游戏语文。任务布置后,我试着让学生游戏语文。于是,我安排了几位同学“备课”,以小老师的角色登台讲课。
“张老师,你不是叫我们来给同学们讲课吗?”几位同学提醒我。我说:“可以啊,下节课,你们上台讲,你们就是老师,我在下面听。”她们十分期待。
上课的铃声响了,我走进教室,把讲台交给几位小老师。其中一位小老师开场了,拿起书,大声问道:“同学们,你们从文中有什么发现吗?说出来听一听。”同学们全始探讨课文,我一边听,一边回答,时而站出来补充。整个课堂十分安静,又十分热闹。学生在思考,我在期待,相互之间产生了共鸣。
“张老师,我有一个发现。”一位女生举手说。我说:“什么发现?”她说:“我发现这个'蹭’字用得很好。”我走到讲台边,要求全班学生一起读文中含“蹭”这句话,他们在读,我有期待。朗读结束后,我问道:“蹭”什么意思?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于是,我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写:挨,挤,擦。我问道:“作者为什么用'蹭’字而不用这些字呢?”那位女生举手,认真地说:“我知道,现在你们上台来,我给你们表演一下,你们就知道了。”她走上了讲台,另外两位同学也走上讲台,她们仨开始表演“蹭”“挨”“挤”“擦”的动作。从表演中,其他学生完全可以看出这些动作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特别是“蹭”的动作很可爱,同学们笑了,我也笑了。
我问:“你们看懂了吗?这个'蹭’的动作说明了什么?”“猫很可爱”“猫很喜欢主人”“猫是在撒娇”“猫很活泼”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就这样,我把学生带入了猫与主人的情感世界。最后,我说:“你们都是好样的,作者在这里用'蹭’就是想表达猫的可爱,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作笔记,结束后,我说:“你们相互'蹭’一下。”他们像文中的那只猫,很可爱,教室里很热闹。
当我们一起解读了“蹭”这个关键字,整篇文章的基调就定了,学生慢慢地走进了文本。后来,在三位小老师的指导下,一节课,全班同学继续沉浸在美好的文字中。
下课后,我坐在办公室反思,这样的课堂模式可取吗?学生参与性强,游戏语文,变教为学,变讲为导,师生是不是感到更加轻松和自然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这样的教学又有多少风险呢?我不得而知。
游戏语文,哪怕整堂课师生一起只讨论一个字或词,或者一个句子,欣赏一段话,又何尝不是在学习语文呢?既然是在学习语文,又何必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盯得那么紧呢?只要学生真正处于学的状态,课中有了发现,课后有了收获,选择游戏语文的教学模式,教师选择时机引导、提醒,也许比正经的讲解显得更有乐趣,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我和学生游戏语文,是不是不务正业呢?我是语文老师吗?我是在上语文课吗?有时候,我都有点怀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