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雅集】七夕:不只是情人节(内含折扣预告)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就要来啦!
说到七夕,现在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都认为它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聚而来的,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颇有浪漫色彩。
七夕节的渊源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等。
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的“乞巧”,不过是“斗巧”。
中国古代星宿图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相传,牛郎织女也是在这天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所以七夕节后来也成为了美好爱情的象征,到了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所以,比起情人节这个节日主题,七夕“乞巧”这一习俗更加源远流长。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习俗
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
旧时代,星空之下,人们搭起供桌,摆上新熟的瓜果、精巧的手工,对着明亮的星星和皎洁的银河默默地向织女祈祷,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穿针乞巧
染指甲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
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七夕节的饮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
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由面、糖、蜜、油制成,主要图案有金鱼、莲子、寿桃、花篮等。
巧酥
许多民间糕点铺会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售卖时又称“送巧人”,这个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巧芽面
选没有虫蛀的绿豆一小碗,洗净,平铺到一个盘子里,用湿纱布盖好遮住阳光,放到炕头上,每天喷几次水使之保持湿润。
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过凉水拔透;然后热锅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锅,酱油、醋炝锅,放绿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盐、味精,做成豆芽汤;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巧巧饭
山东地区,七夕这天要吃巧巧饭。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秆成圆形,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