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真正的牛人,解决问题时闪闪发光,平时却低调得不像话
变成有趣有品的主
一、结合前后文来理解“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我认为要理解“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首先得结合这句话出处的前后文。
它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全章的内容是: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结合作者老子当时所处周朝的战乱时代背景,我认为他想表达的是:执政者当政,要对民众好一点,少一些苛捐杂税,这样民众会亲近你。如果执政者颁布的政策过于苛刻,实行苛捐杂税,只会让民众远离。
在执政者看来,苛捐杂税是正道。
因为这能快速让国库变得更充足,能为国家对外打仗储备更充足的粮草等等。
对执政者来说,这是福,但其实背后藏了大大的祸。
因为这对老百姓来说,苛捐杂税是歪道。
正所谓“苛政猛于虎”,把老百姓逼急了,他们就会起来反抗。
由此可见,一件事很难断然地说它是福还是祸,是好事还是坏事。
因为福和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
一般的老百姓是很难理解到这一点的,因为他们都是“非黑即白”的一元思维。
而圣人最起码有二元思维,而且还不是二元对立的那种。
圣人因为知道“福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他们“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圣人为人方正,做事有棱有角,但不会去伤害别人。
也就是说他们不作恶,不会实行苛捐杂税,而是善待他人,用良言一句,换他人三冬暖。
与此同时,圣人性格直率但不会因此而放肆,他们做事时整个人是闪闪发光的,但不会因此而高调炫耀。
圣人们深知,人若放肆,就会遭人嫌弃;人若高调,就会“死翘翘”。
二、结合个人经历来论证“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上面结合了前后文来理解“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历,来验证这句话。
在工作中,自己算是一个方正、做事有棱有角的人。
但是,我以前曾经伤害过别人。
举个例子,自己出来工作差不多一年后,公司给我安排了一个大学毕业生助理Lily。
Lily做了两三个月后,还经常犯一些在我看来很低级的错误。
为此,我经常对她批评得很直接,说怎么可以犯这种低级错误什么的。
Lily受不了我这么严苛的指责,于是投诉到了深圳负责人Peggy那里。
Peggy找我谈话,一方面肯定了我对工作的高标准,另一方面也劝我不要心急,要慢慢教Lily。
自己当时把Peggy的话听进去了。
后来,我在维持工作原则的同时,尽可能不去伤害Lily的感受,变成多鼓励她,慢慢教她。
结果Lily的工作越做越好,帮了我很大的忙。
现在回想,自己当时的性格也是很直率,有什么说什么,丝毫没注意到出口的话,有时会变成利箭伤人。
幸好得到Peggy的提点,我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避免伤害别人。
至于“光而不耀”,我以前是个喜欢炫耀的主,曾经在朋友圈狂晒自己每天读了什么书之类。
一开始点赞的人很多,后来越来越少。
自己本来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走出去和很多牛人接触之后,就找到了原因。
原来大家都不喜欢过于炫耀的人。
像很多牛人,他们都有炫耀的资本,但是他们不会天天在朋友圈晒取得了什么成绩。
正所谓“牛人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他们一出手就能帮客户解决难题,不用自己传播,客户会自动帮他们传播。
可以说,牛人就是自带光环的,他们解决问题时的样子闪闪发光。
但是,牛人平时都在韬光养晦。
这就是“光而不耀”啊。
在我看来,老子写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仅仅是写给那些想成为圣人的人看,他更希望能把这些为人处世的智慧传递给众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用老子说的这些智慧去洞明世事,去变得人情练达,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人生,活成有意义、有价值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