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教育的美好
教育,是一场美好的修行。何以美好?诗意地栖息在教育大地上,脚踏实地,探索教育的某种本质,仰望星空,寻找教育的某种可能。探索与寻找,正是一位教者的修行之道。
教育与美好,应该融为一体,拥抱美,既是教育的归宿,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我的书柜里存放着很多本教学专著,以美命名的专著居多,如《教育的美好姿态》(肖培东著),《教育,向美而生》(郑英著),《经典课堂之两极之美》(盛新凤著),《美其所美》《美在此处》(王崧舟著)等。读这几本教学专著,在美的语文世界畅游,沉醉,叫绝,然而,当我掩卷沉思时,才发现,作为语文教师,我,我们,一直在亵渎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文本之美、课堂之美,如此一来,也就无所谓语文之美。语文,对于我和我的学生来说,似乎只是听说读写,只有字词句篇,只有作业与考试,回望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文教学被现实功利化了。试问,功利化的语文教学中,美的东西何以生存?现实中,教师生硬的教学,学生又机械的抄记,语文教学之美却荡然无存,已是病态的教学现状。
近段时间,我认真阅读《美在此处:王崧舟讲语文课上什么》与《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两本书,读罢,如梦初醒。原来,语文课本蕴含丰厚的文化,单篇课文藏着无数个可能,而我们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究其原因,一是我们习惯了追求功利化的教学,思想狭隘,不会去寻找文本信息;二是我们习惯了定向教学思维,找不到文本信息,久而久之,我们只会教书,不会教语文,也就无法真正寻找教育的美好。
王崧舟老师说,把语文上成一束光,把自己上成一束光。这需要教师拥有多大的胆识和能量?我不禁问自己。如果只给我一本教材,当什么都没了的时候,我们还有独立面对教学文本的勇气和能力吗?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教学话题。
教师要想寻找教育的美好,必然要躬身于教育,寻找突破自我的点。寻找教育的美好,最终一定会集中体现在课堂,而课堂上所有的问题,又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教材问题,第二个是教法问题。教材要解决的,是方面问题;教法要解决的,则是方法问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细读文本,先读教材,先直面教材,用心用力钻研教材。文本细读的难点在哪儿?难在你要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只有在敏感和警觉的状态下,你才能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我,我们,能做到吗?
王老师说,细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在于,你细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要想达到这样的细读文本境界,除了用心用力,我想,还需要阅读的能力。你捧的是书,读的是文,而你如果不能与文本真正相拥,不能与作者真正相拥,那么,这样的文本阅读,不可能达到寻找教育美好的境界。是的,王老师把文本解读与个人的关系讲得很透,他说:“文本是你自己的精神倒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的细读就会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那么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那么你对文本的细读就会有多美。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细读。”是啊,细读文本就是细读自己,当你在细读时,你就会发现,阅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只有阅读,才能拓展你的文化视野、提升你的精神高度,你的生命境界才能更上一层楼。
寻找教育的美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诗意地栖息在语文大地之上。所谓美好,美在细读,美在发现,美在以诗意的慧眼寻找文本之美,美在用生命的境界去解读文本。作为一位教师,何以寻找教育的美好?真正的美在创意,美在课堂,然而,这一切,离不开教师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了一颗美的心,用美的眼睛去寻找教育之美,就会发现,我们的职业是如此美丽,我们的人生是如此美丽。
当一个人的教学进入这样的境界的时候,你已紧紧拥抱教育的美好。
2021.7.30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