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之情境社会局限:“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我们可以借此用来理解或者曲解“自由”与“枷锁”。

作为个体,我们都希望自由自在,实现那些人生无穷欲望,哪怕明知道欲壑难填,可现实非常“骨感”,一系列的局限压迫我们,使得焦虑成为常态。

卢梭说的“枷锁”,借喻为我们讨论的个体局限,非常贴切,我们假设这些局限好比“枷锁”导致生活焦虑。

之前讨论过各种局限,比如时间局限(人没有长前后眼的)、空间局限(屁股决定脑袋)、人格局限(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这些局限个体难以克服,不能接受承认的话,就成为体验负性情绪比如焦虑的来源。

继续讨论情境力量与社会系统作用,对于我们日常行为的深刻影响,也是焦虑的来源,这个来源有时候看的见,比如人际关系,有时候看不见,如社会文化制度,不得不深思。

先提几个问题:

1、假如你作为实验者参加某个实验,实验者作为“老师”要对隔壁房间“学生”提问,答错即按照规定施加电击,惩罚是不断加大电击强度,最高达到450V,实验中有权威人士指导监督,并告诉你电击出了问题他负责。请问当“学生”不断回答错误且哀求不要电击时,你会施加足以致死高电压吗?你会为了几百元实验完成后的报酬出卖你的道德吗?

我相信你会说不,因为我也会这样回答,我们非常自信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力量。可不幸的是,米兰格莱姆主持的这个“电击实验”研究证实,大约65%的人会施加最高电压,我们在权威情境下的真实表现,没有自以为想象的强大。

2、心理健康大学生随机扮演的囚犯与狱警,组成“模拟监狱”真实场景,他们都知道彼此是志愿者,是模拟角色扮演,你觉得会发生现实生活中的虐囚事件吗?

相信你不会,因为你觉得自己不会,然而真实实验非常震惊,原本计划2周实验由于严重虐囚行为不得不在6天后紧急中断,狱警成为施虐者,囚犯受到严重精神创伤。

上面“电击实验”和“斯坦福监狱实验”,足以证明情境的力量何以强大,我们的行为深受情境的影响,千万不要自恋。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或者“站着说话不腰疼”,“说的比唱的好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当然,所举例子是实验角色,日常生活情境平和自然,不会这么极端,可是心理感受来说其实完全类似。

比如人际互动充满批评指责,就类似监狱或者权威环境,感受非常痛苦,没有焦虑是不可能的,好比扛着巨大包袱到处跑,想放放不下来。

如果说情境还是具体的,还可以看得见体会到,文化制度系统则是看不见的,深刻影响我们。

比如学校霸凌现象,都知道要制止禁止,可是学校、老师、班级、学生构建的系统,总是无法根除。

再比如家庭教育导致亲子关系紧张,为何家长如此焦虑孩子成绩呢,这不得不思考社会文化因素,比如独生子女政策导致许多家庭只有这一个孩子,教育失败了就是100%,如果好几个孩子呢,教育失败一个还有其他孩子。这就是隐形的制度系统导致的焦虑压力源。

简单小结一下,焦虑是系统失调结果,压力源很多,其中理解自我是重要渠道,所谓理解的含义则是接受自我局限,这就包含时空局限、人格局限、情境社会等一系列系统局限。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内外因局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