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写作如何做到事半功倍、以少胜多
写作如何做到事半功倍、以少胜多
文/陆生作
上课指导的时候,有没有讲“画中人”啊?
画中人是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一个很大类型,可以把它列一个主题,有机会跟学生讲讲。画中人也叫画中仙。
聊斋里面也有这样画中人的故事,这个女仙或女鬼从图上下来,可以跟凡夫俗子结婚生子。
画中人的民间故事类型,其实跟牛郎织女类似的。只是说,画中人是从画里面出来的,织女是从天上下来的,就是故事人物有一个来源。从画中出来,最后又回到画里或者回不去。只要把人物的来源换一换,就能变成另外的故事。(换元与还原)
写作教学能够讲这种结构上的东西、套路上的东西,掌握起来会很丰富,而且以少胜多,事半功倍。
还有,田螺姑娘也是与画中人相似的。从田螺壳里出来,然后又回到田螺壳,然后消失不见。如果再延展开去,青蛙王子也相似。脱去青蛙皮,就是王子;穿上,又是青蛙。
所以,可以总结4条:
1、人物不一样,可以是仙人、可以是鬼怪、可以是青蛙,等等。(人物)
2、人物来源不一样,可以是一幅画,可以是天庭,可以是一棵树,等等。我们讲英雄不问出处,在写作上,英雄要问出处,出处不同,就有了新鲜感,故事也就有了设定。从画上下来的仙,跟天庭来的织女,交织在他们背后的势力不一样,对写故事的限定与推动也不一样。(地点)
3、人物要去经历事件,事件是波折的,这是故事的要点。他们来到人世间是来“渡劫”的,哈哈。而人物所经历的,最好能跟人物的来源搭上关系。人难过的时候可以回家,画中人难过的时候,是不是回画中?(事件)
4、教写作,类型化是个方式。一条线上串珠子,珠子有很多。其实,写作,扯来扯去,都能搭上关系。写作实在是一张网。比如:画中人从画上出来,回去;出来,回去;出来,回去。来来回回折腾几次,跟三顾茅庐相似吗?——这其实也是一种仿写。(构思)
事半功倍,以少胜多,背后是抓住本质、活学活用。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