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这样写,这样教,语文单元习作就不是难题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是诗人叶芝在说话。可惜我们都是凡人,最先被教育点燃的那把火,是家长心头的怒火——因为,孩子坐在书桌前,半小时憋不出几个字,俩钟头写不完一篇作文。家里面鸡飞狗跳,咆哮,咆哮,哪来什么母慈子孝。
摆正心态,承认自己很平凡
其实我们要摆正心态,要承认自己的孩子很平凡,就像我们自己一样平凡。
我们平时给孩子买的书、订阅的杂志,上头有好多同龄人的习作。我们要摆正心态,写得好的学生确实有,但是凤毛麟角。这些发表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修改过的,它们是范例,是目标,并不是常态。即使那些发表了作品的孩子,甚至得了奖的孩子,让他们现场写一篇,是驴是马遛一遛,实际情况也不过如此。天才总是极少的。
我们不应该以优秀去衡量平凡,不应该以结果去衡量过程,更不应该以大人的眼光去衡量孩子的目之所及。
我们承认自己很平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也承认自己的孩子很平凡。这样既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孩子的成长与我们的日渐衰老,在时光中度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互谅解吧。
把写作还给生活
我们都听过:作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我们把“源于生活”这句话,当耳边风放了;把“高于生活”这句话,却奉为法典。那么,作文的悲剧就来了。
孩子很纠结,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怎么能写成作文呢?
可是生活当中,又确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写,要怎么办呢?
于是,编造呗。说好听点,想象呗,虚构呗。
其实我们想一想,我们看的电影、电视剧、小说,那些事情,有多少概率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作文教学,好多情况都是虚设的。虚设的题目,虚设的场景,虚设的人物,跟演戏似的,这确实是写作的一条道,但是也要理解,孩子往往把握不住。
所以现在的作文教学,讲情境,讲交际语境,将写作化为实用,由虚设转成真实。这并不是放弃文学写作,而是将写作落到孩子的生活当中去。
比如,发生了一个新闻,公交车坠江了。
请孩子写一篇作文,谈谈他的观点,谈谈他的态度。
我们要把写作还给生活,培养孩子的观点意识。
还有,写作文里边,小学记叙文总是强调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我们要把写作还给生活,这六要素不仅要在作文当中用好,更要在生活当中用好。比如,出门旅行去,能不能让孩子用六要素写一个旅游攻略?节日里,亲朋好友要聚餐热闹热闹,能不能放手让孩子去联系联系、安排安排?
这才是大多数孩子学习写作的用途。写作是一个实用常用的生活工具。
作家总是少的,读者才是多的,但是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需要去安排的。写作可以让我们的安排更有条理,生活更有节奏,甚至人生更有意味。
写作需要高手的点拨与指导
写作是一门手艺,是一项技能。尽管修行靠个人,但是,一定要有师傅领进门,要有高手的点拨与指导。高手的话,有时候看起来不过轻描淡写,但它的效用非常大,犹如暗夜里的一盏灯,可以指明方向,通达四方。
写作靠蛮力是不行的。只有方向对了,努力才会更有价值。
努力才会有收获,但是,一旦方向错误,越努力,越失败,越深陷于泥潭。
做家长的,总责怪小孩:你要努力呀!
家长啊,你们都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不明白“光靠努力是没用的”?
虽然,没有努力是万万不行的。
但是,这天底下,努力的人还少吗?谁不努力生活呀,谁不努力工作呀?
为什么名师出高徒?因为名师通透,四两可以拨千斤。
而蛮力呢,却是以千斤对千斤,甚至以万斤对千斤。事倍而功半是可想而知的。
孩子正在写作的起步阶段,事倍功半所消磨的,不止是兴趣;更可惜的是,让小小的身躯承受大大的挫败感,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写作需要长期刻意的训练
我们承认孩子平凡。我们把写作还给生活。我们也得到了高手的点拨与指导。写作这事就成了吗?
还不够。
写作是一项技能,是一门手艺。师傅带徒弟,徒弟三年才出师,写作亦如此。
从入门到出师,有一个长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就像登山一样,从山脚到山顶;中途放弃,是不行的;必须坚持,才能够凌绝顶。
所以,要想写作好,必须长期的刻意的做练习。过程做好了,结果一般都不会差,更重要的是,在过程当中能够养成孩子的学习性。
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需要不断增强。学会学习,比学习内容更重要。从这个角度说,坚持写作训练,所收获的不仅是提高写作水平,更是养成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
孩子年纪还小,需要家长的监督与引导。家长的权威,应该用在学习过程的保驾护航上,而不是用在学习结果的差评上。
写作训练需要一个体系
学习写作,确实要到字里行间去摸爬滚打。写一遍,再写一遍,还要写一遍。
孩子学习写作,应该循序渐进。这循序渐进就是一个体系。
体系应当是科学的。
小学作文有体系吗?肯定有。但是,目前还不是很清晰,大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且,作文写得好,每个人的得力点并不完全一致。有人得力于阅读,有人得力于广博的学识,有人得力于思想敏锐,有人得力于多写,有人得力于观察、想像、理解和表现。
但是,跟着语文课本去练习写作,一定是孩子的上佳选择,甚至是最佳选择。
特别是语文教材改版之后,统编版语文教材对写作的螺旋上升,有了更清晰的要求。
写记叙文,写说明文,写书信,给请假条,写议论文,写小说,写散文,这也可看作一个体系。
小升初写400字,中考写600字,高考写800字,这也可看作一个体系。
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这还是一个体系,最终落在“写篇”上。
写作不是年纪,不是年级,而是能力。哪怕你到了六年级,如果你的写作水平还在三年级,那么就得从三年级这个台阶走起,跨越是不行的。
写作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科学的训练体系,如此才稳扎稳打。
写作需要操作,而不是知识性
写作这件事,说难当然难了;说简单,也很简单,因为写作就是用笔说话。
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是一旦要拿起笔来写,好像连话都不会说。这就出问题了。很关键一点,我们把如何写作,讲成了知识性。知识性,往往是概念化的抽象的,这对小孩来讲,不好理解。
概念不是天生的。概念是从实践当中,具体的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教孩子写作文,切忌概念化,还是应该将概念变成可操作的步骤。
就像一位老农,耕种一片田地。他讲不出多少土壤、植物、病虫害的知识,但是,他有经验,他有实际操作的经验,照样把这片田地耕种得大丰收。这叫实践出真知。
如果既掌握了写作的知识,又有非常好的易上手的写作操作步骤,那么,写作这件事就这么成了。
现在的作文教学,经常讲“写作支架”,这一点很好,就是将写作知识可操作化。
但也要小心,切不可将“支架”变成了“绑架”。
找一套写作教材
前面讲了那么多,所谈的是我对写作的一点认识。最希望家长不要焦虑,希望孩子认真去学,希望大家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作文。
要把作文写好,就是教与学这两面。
教,不仅是老师教学生,也包括老师教自己,学生教自己。
学,不仅指学生向老师学习,也包括老师向书本学习,老师向学生学习,学生向书本学习。
说起来,教学要相长。
语文教材使用统编版之后,各种写作材料如雨后春笋。选择一套好的写作材料,是很重要的。这个好,不是一刀切的好,而是适合自己的好。
最近我在看特级教师汤瑾主编的《小学语文习作这样教》与《小学语文习作这样写》。
这样教,是写给老师看的;这样写,是写给学生看。
从大方向上来说,这是一套与统编版语文教材单元习作相配套的作文教学材料。
说粗浅直白点,读这套书,老师能把语文书上的单元习作教好,学生能把单元习作写好。但是,这不是这套书的最终目标。它交给读者的,不是一条鱼,而是捕鱼的方法,是一套可操作的写作教学模式。它所指向的,不仅仅是完成单元习作,还包括写作的创意与空间。
周一贯先生在序言中有更为深刻的解析。他说:这套书的核心是,把本来就属于儿童的思考权、作文表达权、交流权真正地还给儿童,使作文成为他们生命活动、精神成长的重要课程。
《小学语文习作这样教》,是从老师的视角来创作编写的,可以说是为一线语文老师量身打造的。其中的写作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栏目,让老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到什么程度;设计意图、名师点评等栏目,则启发老师进一步深思为什么教;而且,针对每一单元的习作设计,都附有相应的学习单,既方便又实用。
《小学语文习作这样写》,它有习作导航、习作导图、习作百宝箱,习作小妙招、习作单、佳作点评、玩转习作、举一反三等栏目,这是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完全可以自学的写作过程;更有“阅读加油站”栏目,将读写结合起来。它的策略是,在具体的写作任务情境中,激发孩子的言语动机,鼓励情感的高投入;结合具体的写作实践,施予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通过示范、点拨和解惑,实现“教”的最大化;提供多样化的写作支架,如思维导图、表格图片等,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锻造孩子的思维能力,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
思维才是写作的关键啊。
以三年级上册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为例,从《小学语文习作这样写》上拍几张照片,给大家一个直观感受。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作文教学不该是个难题
作文教学似乎从来都是一个难题。
老师怎么教,各有各的法门;学生怎么写,各有各的生活限制与理解;作文教学看起来是一片大花园,却不免让人眼花缭乱。
我总在想,作文教学其实并不难,它很平常。一篇作文所叙述的,不过是人、事、景、物、情、理在时空里的故事。
写作其实是人体的一个系统反应。每一次有效练习,会增强这个系统的执行力。
我们可以从语文课文开始,读懂课文,读通课文,用课文撬动作文。
我们可以从语文单元习作开始,认认真真练好每一篇作文。
孩子是写作的初学者,沿着语文课本这个体系,有名师来指导与点拨,一个单元迈一步台阶,不急不躁,化难为易,循序渐进,语文单元习作就不是难题,写作就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