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借 粮

  

作者/孟宪洲

1981年前,我家里常常青黄不接,每到开春,粮食总是接济不住,为了度过饥荒,只好去外村借粮,因为本村收入都相差不远。

除了伯父去外地借粮外,1978年我随四哥,也就是族兄,宪字辈排行老四,弟兄们称他四哥,本名叫孟宪廷,他会使牲口,套上牛车随他去杨湾亲戚家借粮,四哥既是杨湾的女婿,也是杨湾的外甥,所以,他去借粮当然十拿九稳。好像去到了四嫂的娘家去借的小麦和玉米,我家只借了一口袋小麦一百一二十斤的样子。从家到杨湾没有20华里,也有十七、八里,一路上坎坎坷坷,幸亏是牛车铁轱辘,要是放到现在,连越野车也难行走。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那年安心地过了一个年,次年春省吃俭用,免强度过了春荒。

1979年记得是伯父到冯庵董岗村老仁叔余合先生家借的粮。1980年我去大队中学当队办教师,待遇是每月17块钱,一年补助200斤小麦,到了1982年下元大队一分为二,我又回到泽河村小学教书。那年春节因村支书不兑现我一年的待遇,致使年二十九了,既无钱,又无粮,所以才委屈地与崔书记大吵了一架,次日晚上,扛着粮袋,去到西泽河崔苟留老兄那里借了70斤麦,第二天让伯父淘淘磨成面,我又到下元村翟庄自然村翟国团老兄那里借了70块钱,这个年就这样勉勉强强地渡过了。所以,次年三月我便撂下课本,忍痛离开了三尺讲台……

其实上世纪七十年代,姐姐李九和大哥宪义也没少接济我们,三五十斤、一二十斤,虽然不多,一是体现了他们的孝心,也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不管怎么说,总算艰难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荒……还记得靠“购粮证”连续几年去粮管所排队购计划内粮食,其实也不多,红薯干、玉米什么的,也就五、七十斤的样子,但那是度春荒的救命粮,没有它,还真过不去春。

记得有一年生产队里分了“铡草麦”,队长因为此事还受了处分。那一年,队长怕老少爷儿们过不去春荒,垛麦秸垛时,有意将来未打净的麦秸撂到麦秸垛里。生产队有好事者举报到大队部,大队干部专门到我们生产队开大会,对生产队长提出严厉批评,并把麦秸垛扒开,抖个底朝天,把麦秸重新抖个遍净,这一下举报者算心满意足了。

时隔近四十年,这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不忘在过不去年时,是两位单身汉崔苟留老兄和翟国团老兄给我解了燃眉之急;因此,自那以后,我见到这两位老兄时毕恭毕敬,因为他们是我的恩人。滴水之恩,至死不忘!过去没有时给一口的恩人,我都铭记于心!我要让子子孙孙记住这两位贵兄的救命之恩!也忘不了困难时给一口的九姐、宪义大哥他们。

作者介绍

孟宪洲,亚圣孟子第七十二代嫡孙。笔名:丑牛,号:黄城山居士,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二出生,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本科学历。高级书法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河南省黄庭坚书法艺术研习院院长,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平顶山市诗词学会副主席。叶县政协委员。

从事书法创作40余年,参加过全国、国际书画大赛百余次,在泰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2016年12月在湖南长沙举办了首届个人书法展,成为第二位在湘办展成功的中原书法家。之后参加了北京、徐州、绍兴等地举办的国内、国际书画展,均获殊荣,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香港华人台等2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被国家权威部门授予“当代最具影响力书法家”、“中国百杰书法家”、“世界儒学书法大师”等资格称号。有大量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商家、友人收藏。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全国十佳孝贤组委会;
河南孝贤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河南智泰实业有限公司;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主   编:  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0)

相关推荐

  • 【推荐诗人】孟宪钧|写在九月九日的日历上 (组诗)

    诗人简介 孟宪钧 1940年出生,原籍秦皇岛市农村.因家境贫寒,勉强读完初中便只身闯了关东自谋生计,在北国边陲黑河落地生根.最初当工人,因酷爱读书写作,后到文化.宣传部门工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余 ...

  • 碾场

    白鹿原上--碾场 眼看着地里的麦子一天天变黄了,又到了夏季收割的季节,不由我想起60年前我在家乡白鹿原,参加农业社生产队碾场的事. 1955年农村实行合作化,农民的土地都入社,归农业社集体耕种.夏季收 ...

  • 散文 | 万怀玉 : 醉人的麦香

    醉人的麦香 作者:万怀玉 "五月大地披金装,无边麦浪涌诗行.一年期盼农人梦,万户千家醉麦香."这是我多年前,在麦收季节返乡时,写下的一首小诗. 时光荏苒,这次麦收返乡,所见所闻却是 ...

  • 推荐|沈正武:小 油 灯

    小 油 灯 文|沈正武 油灯,陪我们生活相处几十年,直到1985年涧溪镇才通上高压电.从照明到家用电器就是两个世界的差距. 春天,母亲忙于田间地头,尽早做好春耕备耕准备,不失农时的翻土施肥,时刻牢记农 ...

  • 小麦的前世今生(粮丰)‖《济源文学》2021(067)

    小麦的前世今生 粮丰 在豫北小城济源长大并从事了40年的粮食工作,我对小麦有着别样的感情. 无比期待的白蒸馍 小时候,最期待的是什么时候能吃上小麦粉做成的白蒸馍或者捞面条.白米饭连想也不敢想. 冬春时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烽火台边的生命起点

    烽火台边的生命起点   作者/孟宪洲   1961年8月3日,农历辛丑年六月二十二日子时,一个不该出生的生命却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不该来的年代. 俯瞰小保安 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经济并未复苏,内外交困, ...

  • 【总第1477期】【《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拾柴

    拾   柴 作者/孟宪洲 提起拾柴,八零.九零.零零后根本没有概念,但在我们五零.六零.七零后这几代人中印象太深刻了,虽然没有粮食那么重要,但却是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东西. 奇了怪了,粮食不够吃时,连烧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切薯干

    切薯干 作者/孟宪洲 "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 农村大集体年代,最伤脑筋的农活要算上分了红薯切薯干,晒薯干,收薯干了!工序非常繁琐.但是,这个农作物却在关键时候还能派上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我的小学读书路

    我的小学读书路 作者/孟宪洲 记不清是哪一年,隐隐约约记得是1967年也就是我7岁时入学,那时的启蒙小学就在南泽河的两间破草房里. 小学时期的课时钟 南泽河也就一河之隔,不到二里地.由于这条小河把河边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第一次进城

    第一次进城 作者/孟宪洲 1970年我九岁那年,有幸同伯父进了城,傻鹰般的我不知道县城是个什么样子,东张西望,看个不够. 记得五.六岁开始,常闹肚疼,开始怀疑是肚里有蛔虫,但吃了打虫药,也没见有虫下来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受罚

    受  罚 作者/孟宪洲 读初中时遭伯母两次严厉惩罚,是委屈也是教训,虽然错不在我,但她如此严厉的家法,也使我心灵上受到了震颤. 那年我应该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由于从小崇拜尊敬领袖,给的零花钱舍不得买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我的初中是这样念完的

    我的初中是这样念完的 作者/孟宪洲 初中时期的校址 什么样的年代,就有什么样的产物.我的初中生活可算是五彩斑澜,丰富多彩了. 1974年下元(当地人都是叫下元,叶县官方称"夏元". ...

  • 【总第1490期】【《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入团

    入  团 作者/孟宪洲 提起入团,这些年代无论在校学生或是社会青年都觉得无所谓,没有一种神圣感更没有一种向往感,而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那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也是令人嫉妒的事. 1975年,那年我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高中那两年

    高中那两年 作者/孟宪洲 1976年秋结束下元大队"五七茶中"的初中生涯,考入了保安高中,在那里度过了紧张而充实的两年. 保安高中也就是现在的保安中心小学,她经历了50年变迁. 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