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白描】唐寂然人物水墨、朱砂白描小品輯

来源:椿蔭山館的美篇

唐寂然,字潛庸、號寂然。1969年生於上海,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為獨立學者、獨立兿術家。

桓伊(?-?),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桓宣(丞相舍人,参军,南中郎将,梁州剌史等)族子,其父桓景(丹阳尹,长社侯)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晋书载桓伊“有武干,标悟简率”,历任大司马参军、淮南太守、 历阳太守、督豫州之十二郡及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升建威将军、 历阳及淮南二郡太守等。封宣城县子, 进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以淝水之功晋爵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 假节都督江州、荆州十郡及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召为护军将军。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任内去世,追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烈。为人谦素。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王徽之在南京邀笛步渡口(毁于民国)在不认识其的情况下让其吹奏笛曲,桓伊奏毕,宾主不交一言而去。东晋袁山松之《行路难》辞﹑羊昙唱乐﹑桓伊挽歌并称“三绝”。参与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同时在谢安功名太盛为皇帝猜忌的时候演唱一曲曹植的《怨歌行》进谏皇帝,谢安亦为之倾倒,同时在江州刺史任上,对庐山的佛学、文化起了极大的贡献,对东林寺的组建亦居功至伟,“一往情深”是桓伊的典故。

臨摹桓野王像。紙本水墨白描。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臨摹宋本《朱雲摺檻圖》局部.紙本朱砂白描宫扇.
【折槛图】南宋 ,佚名,绢本设色173.9*101.8厘米,目前宋人《朱云折槛图》有两本,一本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本曾是徐悲鸿收藏,现藏在徐悲鸿美术馆。
宋佚名《折槛图》,是一幅优秀的人物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故事出自《汉书·朱云传》,表现西汉朱云反对奸相张禹,与汉成帝在殿堂上发生冲突的情景。

局部
朱云,字游,鲁(今山东)人。朱云年少时轻财好侠义,到四十多岁纔拜师好好读书,官拜槐里令。汉成帝时,丞相安昌侯张禹晋升为帝师,地位显赫。一次,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着诸大臣的面,对成帝说:今朝廷内有一位大臣,上不能正主,下无以利民,站着高位不干事,光拿俸禄不谋其政,象孔子所说的,鄙夫不可与事君。如果不肯把这种人除掉,国家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臣请陛下赐尚方斩马剑,杀一奸臣,以激励其他官员。成帝问指谁?朱云说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日:小臣居下毁谤上官,公然在朝廷辱骂帝师,罪死不赦!御史奉命推朱云下殿,欲斩之。朱云死死抓住御殿栏槛不放,栏槛被折断。朱云在殿上大声疾呼:臣在九泉之下与龙逄、比干作伴足矣,臣死不足惜,但未知朝廷该怎么办!陛下将蒙受杀直谏大臣的恶名。御史强行把朱云拖下准备处斩。

局部
在场的左将军辛庆忌,摘掉自己的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叩头殿下说:朱云性情狂直,早巳尽人皆知,陛下对他不可太认真,假如他说得有点道理,不能杀,说得不对,也应该宽恕他。臣愿以死相保,请求免他一死。成帝怒气稍解,免了朱云死罪。被折断的栏槛原样修复,不让换新的,以表彰忠臣冒死直谏的精神。事后,朱云虽免遭杀身之祸,但意见未被采纳,张禹继续做帝师。朱云在家闲居,活了七十多岁。 朱云折槛的故事广为流传,被后世文人、画家作为文艺题材加以表现。唐卢硕以此故事作《画谏》,称“朱云上书请斩张禹,陛下怒不可忍,遽将诛之,朱云仓卒无据,乃至丧胆失魄。”宋代宋祁《咏汉史》诗云:“朱石英气凛生风,濒死危言悟帝聪。殿槛不修旌直谏,安昌依旧汉三公。”两位文学家的记述颇不同。  流传至今的这幅《折槛图》,描写御林军正在拖朱云,朱死抱住栏槛不放,还在强辩,成帝侧身坐龙椅上,长须飘洒,怒火满胸,眼露凶光,与朱云目光针锋相对。奸相张禹手捧笏板得意地站在成帝身边,歪头发出佞笑。辛庆忌正躬身为朱云求情。画面情节紧张而热烈,人物性格刻划真实生动,富有鲜明的个性。线条遒劲有力,色彩鲜明强烈。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臨摹宋本《朱雲摺檻圖》局部.紙本水墨白描.縱66cm橫44cm.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臨摹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此画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约910年生,980年逝世,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2]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该画构图严谨,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堪称中国画史上的名作。

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画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原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失传,今天我们见到的是顾闳中的作品 。 顾闳中《夜宴图》纵28.7厘米 横335.5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六么”,熙载亲自击鼓。

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休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管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画面中乐曲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

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深沉、忧郁的。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划得入木三分。与一般宴乐图比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张描写韩熙载私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

紙本水墨白描.臨南宋院體繪畫王居正《小庭嬰戲圖》.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臨南宋《雜劇圖》紙本水墨白描宫扇.
宋杂剧,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也是中国戏曲的最早形式。金元时称为院本。演出时先演一节由五个脚色出场的小歌舞,称为“艳段”;再演“正杂剧”,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南宋吴自牧《武林旧事》载有“官本杂剧”剧名二百八十个。

局部
戏曲文物。宋无名氏绘制。共存两幅,现藏故宫博物院。一为宋杂剧《眼药酸》图,此幅高23.8厘米,宽24.5厘米,所画内容与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中记载的《眼药酸》相同。画中右方一人腰间所插扇上有草书的“诨”字,当是副末色;左方一人头戴高帽,身着大袖宽袍,衣帽上均画有眼睛图案,扮眼科医生形象,当为宋杂剧中发乔的副净色。

局部
另一绢画高24厘米,宽24.3厘米,图中绘二角色,皆为女子扮演。右方一人,背后插一扇,上书“末色”二字,是宋杂剧中副末色专用的道具;左方一人头戴诨裹,有斗笠等道具置于地上,似为副净色。
两人均作打拱状。这两幅绢画反映了宋杂剧一般的演出形式。

紙本水墨白描.臨清末任伯年《羣僊祝壽圖》局部宫扇.
《群仙祝寿图》是任伯年人物画中的杰作,十二幅通景屏,共描绘了46个人物。他们分布在每一幅画上,少则一人,多则六人。每幅人物按景色的不同配置也有不同,但都可以独立成画,并无支离破碎的感觉,合拢起来又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局部
任颐(1839至1895),原名润,字伯年,浙江山阴航坞山人。中国近代杰出画家。任颐幼时随父学画肖像,在传神写照和默写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寓居上海近30年,以卖画为生,颇负声誉。任颐的人物画题材广泛,尤其擅长写真术,被誉之为“曾波臣后第一手”。他的花鸟、山水画,也别具特色,不落俗套。任颐自幼植根于民间艺术之中,又适当吸取了西洋画的有益成分,敢于创新,成为上海画派的主将,被徐悲鸿称为“仇十洲(仇英)后国画家第一人”。

局部
画作主题是农历三月初三,恰逢西王母寿辰,天宫设蟠桃会,各路神仙前往瑶台祝寿赴宴。画家通过描绘空中、海上、陆地三路神仙赴宴时的情景,表现了王母盛筵的巨大场面。

局部

局部

局部

紙本水墨白描.臨清末任伯年《羣僊祝壽圖》局部宫扇.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臨清任伯年《羣僊祝夀圖》局部.紙本水墨白描.縱四十六釐米横三十四釐米.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臨清任伯年《羣僊祝夀圖》局部.紙本水墨白描.縱四十四.五釐米横六十六釐米.

課徒畫稁,白描山水。

臨清任伯年《羣僊祝夀圖》局部.紙本水墨白描小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