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挖豆根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小时候,每年开春之后的三月,阴雨连绵,咕咕咕咕的布谷鸟开唱之时,就是一季稻的谷种下田之际。灌满雨水的层层梯田,在嘿呦喻的农人吆喝(牛)声中,被大水牛老黄牛哗哗哗地给犁了个底朝天,又被耙操得平平整整。灌上寸把厚的水,留待着谷种田里秧苗的长大插栽。
这时候,勤劳的人们,最该做的事就是堆田埂。先用锄头将泥土耙在田埂边摊晾,待其稍干后,再用锄头将泥土吊上田埂,就可堆砌、修整田埂。锄头功夫好的,方方角角,极像那用了夹板堆垒夯筑的土墙般漂亮美观、光滑平整。我老爸的技术不是最好,但出自钳工之手的田埂成品确实也不赖。
做好田埂三两天后,老爸双手握着他自己锻打的、斧脑那儿的开口故意有点歪的尖嘴斧头,对着新堆砌修整一新的田埂,每隔一步笃个洞(开个洞),我则跟在老爸屁股后,提着大豆种子袋,每洞点上三四个黄豆(一般为八月豆),我后面的老妈则每洞撒上一把混合了鸡屎粪的草木灰,就此完工。
如此,就可坐等秋天二季稻收割时的大豆丰收了。
豆根就是田埂上的大豆到了秋天,成熟后,禾本植株收割后留下的一小截根部。我们很多时候在菜市场可以看到卖豆子的摊主,会将整株豆子连叶带杆的一并摆放出来,表明是自己种的,纯土的。当然,价格贵多了,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买,味道口感确实与外地运来或大棚种植的不同,物有所值,得这个价。这些豆子基本上是六月豆,露天种植的就六月豆比八月豆早那么点时间成熟,其他的肯定是大棚种的。
八月中秋,田埂上大豆的禾本植株,叶子已然金黄,比二季稻稍早了那么十几二十天。此时,你若是懂风景会摄影,来到我的老家,伫立于横穿半山腰的村道,观赏这乡下的田野,定会惊奇不已。你会看到脚下的梯田层层,逐级而降,一直延伸到礼塘水库边,极像微黄又泛绿的大地毯。而田埂上的八月豆已然成熟,夹杂在种满已灌浆但还未十分饱满的二季稻的田畈里,犹如黄金纬度线,漂亮又醒目。
此时,需乘着天气好,赶紧收割大豆,连株带叶的,用镰刀一股脑的割下,用粪箕挑回家,扎成束,高高挂起。不然,天干,大豆熟得快,个把礼拜豆荚就会爆裂开来,到时,收割的就是豆壳一堆了,只能当柴烧,岂不白白浪费。
镰刀收割后的豆根,寸把两寸长,尖尖地树立在长满杂草的田埂上,好像抗战片里鬼子进村前埋下的竹针,预防偷袭。确实,浓密的草丛,若不是乡下长大的像我们,哪个也不会想到还有地雷竹针这些玩意伺候着呢。尤其是二季稻收割后,那些草还是绿油油的,谁都想踩上几脚,或在草丛里揩揩脚上的泥巴,或打几个滚。但再小心的我们,在收割二季稻或者放牛时从田埂上走过,也会很容易被刺到,鲜血直流,由此大呼小叫,骂骂咧咧,只能怪自己不小心了。
豆子成熟前,正是豆根给豆株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才让我们有炒黄豆、焖黄豆、嫩豆腐、豆腐干、豆腐渣、豆花、豆泡、霉豆腐吃。八月豆更是我初高中读书时的基本菜蔬。那时,每周一带到学校里的菜,大多是老妈头天就浸泡的黄豆,用辣椒粉炒上,装在麦芽精罐子里,因为要吃一个礼拜,所以压得扎扎实实。吃饭时调羹挑上几调羹,虽然干巴巴的,艰涩难咽,也往往在最后一两天变质发霉,但还是得将就。在当年物资贫乏的学生时代,大豆给了我身体发育所需的基本蛋白质,为我读书用脑提供了该有的营养成分。感谢颗粒饱满的八月豆。
收割豆子后的豆根还能提供热量,是烧火的好材料。在那山上跑只老鼠都能逮到的年代,老妈她们经常是天不亮就出发,走几十里路,到江山的三板石(江郎山)去砍柴。这所谓的柴,也就是人家田埂上、山边沿不要的荆棘杂草。来回百多里,夜半才回家,就为了那肩挑的两捆老虎刺,没办法,总不能生吃食物啊。那时大家都会吃,汤汤水水的都要过火加热,柴火更见珍贵了。于是,田埂上留下的豆根,自然就是绝好的柴火来源之一啦。
挖豆根,是我们小孩子放寒假,甚至是没到假期的周末必须做的家庭作业,人人有份。只要是能走路、会吃饭、拿得起小锄头的,都得上。那时,打铁铺里卖得最跑火的农具,锄头是第一、镰刀属第二,当然,适合小孩子的小锄头绝对在前五,家家肯定都有两把以上,因为没有哪家小孩是少于三个的。
于是,每天傍晚放学回家后,我们就挎个竹篮,手拿小锄,朝田野迈进。或蹲在田埂上,高举锄头,狠劲落下;或兵兵乓乓,敲敲打打;或到处游走,总想寻找到最好最大的豆根。到处都是小孩,好一派挖土抖泥,辛勤劳作的场景。可惜当时没有相机,不然,该是一幅多么生动活泼又青春年少的美好景象。这让我们提早知道了生活的艰辛。
豆根吸取了大地的营养,在将养分输送给植株的同时,也顺带强壮了自己。每一株豆根,都是那么的粗壮矮胖,其延伸到泥土里的根系,是那么的发达。这些,在我们眼中,犹如过年时吃到嘴巴里的肥肉,滋滋有味,是那么的吸引人。尤其是连土挖上豆根,将豆根敲打于锄头脑的一刹那,那抖落泥土之后露出的丰富根系,配在矮壮的豆根上,简直就是后山上一棵连枝带叶的大松树,那感觉真是爽极了,至于抖土时漫天的灰尘,完全不在眼中、脑中。
豆根是豆子植株的根部,相对来说结构紧密,也极耐烧,它短小精干,最适合烧小方炉。方炉是一种小的炉灶,小巧方便,可搬动,但只能搭个锡壶之类的烧烧水,若是在那上面架个锅炒个菜,那肯定得急死人。我家没有小方炉,我们兄弟挖回来的豆根,老妈一把抓,塞进灶膛里,呼呼呼扇子扇几下,就烧完了。当然,饭菜也烧好了。
于是,开饭。用豆根烧出来的饭菜那叫一个香啊,至今还常常在我的梦里回味。。。

(2020年10月14日00:44)

作者简介: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

(0)

相关推荐

  • 这几颗便宜豆子,竟是夏季良药!

    一直有种感觉 就是吃的东西 人造的 不如自然的 比如说这冷饮吧 各种添加剂防腐剂不说 本身寒凉过头 天热最容易伤脾胃 在中医眼里 饮食不注意 伤了脾胃 脾胃虚寒的 人群太多了 但是这天越来越热 冷饮确 ...

  • 我妈妈做的盐豆,用了40年,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忘不了家乡美味

    希望和云朵关注2021-01-21 05:41在我的童年,美味总是感觉很好,虽然小时候没有缺少食物和衣服,但是仍然缺少货物和材料,购物条件也不像现在那么方便,每年冬天,当我们年幼黄黄的时候,妈妈都会做 ...

  • 散文朗诵《记忆里的田埂豆》作者:童火明 朗诵:何晓霞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这是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一首,也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很多人只见到陶渊明"采菊东篱 ...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油菜与喵喵(散文)

    油菜与喵喵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5月2日上午,不想看书,也不愿码字,但劳动节虽然放假,总得还要亲身劳动了,才算过了这个节嘛.于是,就和二哥二嫂到中坞口岭的田里去,挪打 ...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有关食的闲扯(散文)

    有关食的闲扯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孟子·告子上>有"食.色,性也",告子说的,也即吃饭和繁衍,是人天生的本性.也是,只有吃饱喝足了,才能有个好的 ...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虔诚的外婆(散文)

    虔诚的外婆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翻看<读者>,觉得<想回却再也回不去的地方>栏目的"本月最佳"选得蛮好,言简意赅.看到他们有写外婆的, ...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山和尚(散文)

    山和尚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和尚,是佛教用语,是对出家僧人的尊称.但我们平常的口语当中,感觉称呼出家人为和尚,似有不敬的意思.其实,这是理解的错误,由此导致了普遍的误解,如说某人 ...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神农返天堂,人间稻满仓(散文)

    神农返天堂,人间稻满仓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好几天没有静下心来看看书了.周末,下雨,刚好,可坐在书桌前.女儿喜欢到我的书房捣乱,桌上笔筒里那些儿子用过的五颜六色的蜡笔,是她的最爱 ...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家有小妹(散文)

    家有小妹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小妹大名郑依依,是我的女儿,不知何因,被称作小妹的.问妻,她说好像是有次有个稍大点的小姐姐有爱心,看其可爱,顺口叫她"小妹",且 ...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侵晨的鸟鸣声(散文)

    侵晨的鸟鸣声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开春之后,每天,四点过点,窗外就有鸟鸣声传来,节奏舒缓,很是悠扬,给人以放松的愉悦感,与晨起的平静心境天衣无缝般吻合.虽没有百灵鸟的婉转悦耳,但 ...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饭碗(散文)

    饭碗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上午,初中一直到高中的同学永华从老家来市里,到我办公室坐了坐.三十多年了,我们从稚嫩到成熟,个子也从初一时的小不点到现在人到中年的(都是) ...

  • 【望安山文学】郑信平||今夏的雨(散文)

    今夏的雨 作者:郑信平     主编:非    鱼 妻又是差点落汤鸡样回家.又下了几乎一整天的雨了,好像都没停呢,密或疏,大或小地下着.其实,这两个礼拜以来,或者说更早的三个礼拜前,就开始了断断续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