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一房乡一院”将成乡村新业态
前文《城一房乡一院,会是我们未来的生活模式吗》只是从利民的角度。即针对“旧农弃”房屋,基于资源再利用,并未从发展角度来分析问题,从评论中看出也大都认可这种生活态度,下面从建立宅院参与型农业业态入手,讨论下可能性以及必要性。
1 城一房乡一院之释义
这是一种全新业态的生活与地产开发模式,所以须先释义。
”城一房”是说,在城市中有一套住房,为了谋生与谋生的生活,如就业,如教育,如医疗等。没办法,为了谋生,为了生存资源,而必须在城市生活。而乡一院是说,在城市周边一小块野土上有一幢民宅,最好带块小地,宅子当然可奢华,亦可简易,不仅生活,更为了享受生活。
这并不是笔者首创,在俄罗斯只要小孩子呱呱落地,就可到郊区野土上盖一幅房子,法定,且无偿。当然也可继承上一辈的产业。所以一到周末,全是从城里驶向城外的车流。不仅是中产,连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也在野土菜园中劳动,寻找生活的意义。
其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代,并一直延续至今天,还记得“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吗,就由此启迪而来。因受限于俄罗斯冻土地带,没有避暑与避寒的条件,所以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就形成了城一房乡一院的模式,并由政策供给形成了一种生活态度,最后定型为一种生活与农业模式。
但模式也并非前苏独创,而是向老欧洲借鉴。即便今天去西欧,一值周末也便人去市空。
前苏植根于土地公有制,作为集体农庄产出不足,无法保证供给,而不得己之补救措施,有如改开前的自留地一般,但给了全体市民。所以,如能亲历那些所谓的别墅,除了权贵,也只能呵呵了。既救人急,也为土地公有贴金,仅此而已。
可问题是连金都不想贴呢。
相延成袭,人家也就认为是一种自然状态。并未给这种生活习惯起个大名,是笔者为了方便才起了个名。有朋友在评论中起了个“城屋乡院”的名,够简洁,也准确,大家给个建议用哪个好些。
实际上,这是种健康的且应大力提倡的生活模式,更进一步讲也是一种农业生产模式。更是化解大城市病的一种必需手段。
决定于城市化規模人口与交通工具普及,趋势早就建立,不过一沾上开发商就变味道,所谓海景,文旅,休闲小镇等等,因没院,更没有那小块的野土,只休闲,不劳动,只能让土豪玩馊。
实际上,这个小院就是一个微型的宅院参与型农业经济体,才是这个'乡一院″的真正涵义。
2 乡村振兴——“城一房乡一院”能曲径通幽成为新兴业态吗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能。
我国是各种农业业态齐备,但唯独缺少由俄罗斯给出的这种农业业态——宅院参与型农业业态。
为什么,因为严重的城乡二元分割,从统购统销开始的城乡经济二元至今也未能完全打破。城市反哺农村不仅架空,相反却死命地虹吸农村。其情形游历下乡镇也就一目了然,无人村乃至有人村,那些破败的房屋,当年几十万造价,当今竟几万也卖不动。
想振兴,可人去屋空,谈何振兴?
只要是规模点的县镇以上,都可以发育这种微型宅院参与经济。尤其是在地广人稀的西北一带更具意义。在一些规模化的城市周边,不仅可以建设微型宅院经济,还可延伸,如划出相应的荒山,进行生态林建设。
腾笼换鸟,不仅只是针对产能,还有这种城市周边一体化发展。对农村是反哺,是振兴,是一体化,对市民是幸福提升,是田园梦的现实版本,别只盯住六个钱包,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地产消费升级。
于农民,于市民,于国家,三赢,为什么不呢!
3 城一房乡一院会是下一个经济热点与增长点吗
面对横盘的房地产,一旦横不下去,相关一百多行业咋整?
尤其是银行多乘出来的100多万亿m2,不进房地产,葱姜蒜猪肉就飞天,又应该怎样消化?
面对够30亿人住的房子,尤其是旧农弃,就任由其破败下去吗?
前文已经说过,因为种种限制,使市场成为了一个潜在大市场,如果模式确立的话,一亿亩宅基地上,至少可以消化掉多出的30万亿m2,可增加的GDP也应该在20万亿左右。
当然想启动这个模式,也有前提: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城市与房地产发展模式装不下这种城一房乡一院的发展模式。必须有一个统筹。但换模式,也许比换交椅还难。
别再用特大超大以至于玩到城市群中心城市来虹吸中小城市以及农村。无视公平的城市化,有点野,有点蛮。走一条城乡结合一体化的发展之路。理念上是均衡与公平优先,而不再是效率业绩优先。尽管难上加难,但趋势必然。关于畸形的城市化容再文分析。
尽管难,但可以消化掉那么多M2,又能增加那么多的gdp,就应成为刷新系统的一个十足理由。
4关系到一个享受生活的梦
国内这块市场是由养老人群带动起来的,结合俄罗斯模式,眼下还不能养老的人群是否也可享受这种生活的呢?
回答是,能。
模式既然建立,就应该受益所有人。一个规模城市至少可以辐射30公里。带动相关人群去享受生活,因为健康,所以幸福,更应提倡。
更何况,这里隐含着一个避险意义。在俄罗斯,解体后的百姓正是靠野土中种出的土豆与国家救济,才渡过了那段能饿死人的岁月。笔者曾采访过一位俄罗斯老人,她感叹,一是感谢山上那块小地,二是感谢国家救济的面包。从1卢布:3.5人民币,到当时笔者用100人民币换了1.6万卢布。恶胀之下哪有理可讲。
由此启迪,扛过恶胀,于劳苦大众而言,家有存粮千觚,不如薄地三分。
现代社会更需居安思危,有如大热天给你停上三天电,住在高层可能结果又会是什么呢?
而住在回归自然的民宅中却能挺过去。更何况那乡一院中有梦,田园的,回归的,幸福的,乃至人性的。
至于具体的操作模式,如果大家有兴趣,另文再做讨论。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