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老板的“自白”:4个原因让我们走向了倒闭,悔不当初啊!

我就是靠开农家乐起家的,对这个问题很有发言权,虽说“家丑不外扬”,但对于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乡村旅游项目,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在其中也开心过、苦恼过,也许还被坑过,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来回顾一下这个已经过气的农家乐。下面我就来抖抖其中的奥妙和兴衰历程吧!

时间倒退到十年前,农村旅游开发方兴未艾,农家乐就像雨后春笋般一家家冒出,我们这里紧挨重庆,所以每年来我们这里消夏避暑的重庆游客达60万人次;再加上本县和相邻县的城市人也喜欢到农村来玩耍,所以带动了我地的农家乐生意兴隆、活力旺盛,我们都把它称之为是推动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但是从三年前开始,我们发现来农村农家乐玩耍的游客逐渐减少,对于农家乐的反响也越来越呈现出负面的呼声,农村的很多农家乐一家家停业,我自己开的农家乐也在前年被迫关闭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农家乐走向了衰败呢?结合本地的实际运营情况,我认为有以下这些因素:

农家乐老板做的基本是“一锤子”买卖,对顾客能宰就宰,失去了信誉

当农家乐红火的时候,我们这里接待的主要都是重庆来的游客,很多经营农家乐的农民没有长远眼光,没有意识到“回头客”的重要性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带动效应”,对于重庆游客能宰就宰、不讲诚信。比如炒一盘青菜,以绿色生态为由,收费50元;卖一只鸡,以正宗土鸡为名,收费200元;在本地市场只卖50元一条的香烟,卖给重庆游客却收300元等等。

最初很多游客不了解市场行情,所以上了当,但时间长了,游客自然也就明白了,上了一次当就断然不会再上第二次当,所以渐渐地他们不仅不到这个地方来玩耍,还会阻止亲朋好友来这个地方游玩。

农家乐缺乏过硬的招牌菜,总体味道差

农家乐主要经营的其实就是餐饮,其他诸如农产品的观光、农事活动的体验等都只是附带业务。但实际上多数农家乐都缺乏专业的烹饪技术,掌厨的也基本上都是农户自己,做出来的菜品客观上存在时咸时淡、口感很差的现象。同时很多农家乐烹饪所需的食材,并不是自家种出来的,而是去城里采购回来的,背离了客户追求绿色、生态的目的,时间长了也就不受消费者欢迎了。

至于特色招牌菜这一块,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多的农家乐,能拿得出手、真正形成了招牌的为数不多,我们这里是70多万人口的大县,通过几年的发展,能数得出来的招牌菜仅仅只有“黄焖鸡”、“方竹笋”,其他的好像就没啥名气了。

服务质量差、卫生状况忧

农家乐在服务这一块,我认为完全就是短板,多数的农家乐都无从谈起服务水平,他们没有服务员、没有员工,用的都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不管老小、也不管男女齐出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服务水平,所以游客不满、互相吵架是时有出现的现象。

卫生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农家乐的环境和卫生状况差,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食品安全隐患在农家乐尤为突出,生熟食混放、碗筷有污渍、苍蝇到处飞、污水任意流等现象比比皆是,让游客甚感忧虑。

农家乐是季节性经营,每年可供经营的时间很短

农家乐的经营时间一般都是在夏季,春秋和冬季基本没有游客玩耍,农家乐只能歇业等候,所以每年农家乐真正能够获得收入的时间,也就是两三个月左右,这从另一个层面限制了农家乐的进一步发展。

从客源来说,我们这里的重庆游客只有在夏天才会来光临;而本地的城里人基本也要在周末的时候才会去玩耍,如果遇到雨天,当天就不谈营业了。

然而不管有顾客还是没顾客,季节上的各种准备还是必须要有的,食材得备好,水、电、油等每天该消耗的还得消耗,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多农家乐就这样被耗死了。

总之,曾经风靡一时的农家乐,如今却风光不再,除了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我认为更主要的,还是农家乐自身的一些“短视”行为作死的。我觉得现有的农家乐如果要想继续生存,就应转变经营理念,主动对接市场追求,着眼长远,真正提高服务质量、诚信经营、坚守绿色生态和食物安全的原则,才能走得更远!

大家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欢迎分享你的看法并接受你的批评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