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时间奥秘,就藏在这两个数字之中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伤寒论·伤寒例》
黄帝问焉: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应为地)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黄帝内经》
这里面有两个词比较关键:天度和气数。
天度的作用,用来测量日月的运行。测量方法也说了,用日晷测影子长短推算时间,这样算下来,两个春分日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年,计365.25日。
气数的作用,用以观察万物生化的法度。那么气数是如何合于天度的呢?就是以六甲之数乘以六。
所谓六甲之数,即甲子旬十日,甲寅旬十日,甲辰旬十日,甲午旬十日,甲申旬十日,甲戌旬十日,共计六十日。
为何要乘以六,而不是乘以其他数呢?因为气数要合于天度,合于阴阳。
合于天度:天度365.25日,所以六甲之数60日只能乘以6,得360日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甲子历。
合于阴阳:太阳起落,一年之中有六个点,分别对应冬至时太阳升降点,夏至时太阳的升降点,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的升降点。这六个点,决定了六十甲子之数,只能乘以6。
这个图为什么这样画?
因为《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
此图与经文并不符合,关键点在哪呢?
盖南面而待也,如此我们调整一下方位,就得到了三阴三阳的准确位置。
这张图与经文描写完全吻合。
如果参照这个图,去看伤寒论的欲解时,欲剧时,也就有了思路。
扯了这么多,有点跑偏,我们在回到正题,通过上面的解读,对于六理解的就非常清晰透彻了,而对于节也就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天以六六为节,我们再借用岐伯的一句话进行深入解读。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日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翻译一下,一年之中,天地之气始于甲子,是为一年确立的标志。六十甲子以太阳升降的六个点为节,作为一年360日甲子历的依据。只是天度运行尚有余数,所以积气余而盈闰。
所以,中国历法的法度十分严谨,以自然365.25日的运行为基础,为了更好的观测万物变化的规律,人为的规定了六十甲子,人与自然要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明确时间,是学习《黄帝内经》的基础,而这个奥秘就藏在两个数字里:一个是六,一个是九。这也是为何《易经》阴阳之体用六九的原因之所在。
说完了节,我们再来谈气。
再一次引用《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 黄帝内经
这里提到的六气起始点是按照年干支来推断的。以甲子年为例,初之气始,天数始于水下一刻。
这一刻对应的干支纪日是甲子日吗?不一定!
因为这里用的是365.25日的天度来进行六步气的计算,所以这里一定是以24节气为起始点,来划分六气的时间分布。
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之不及也;未至而至,来之有余也。这里的气是什么?就是六步气,就是天度开始的时间。【气】与【节】时间同步,是为至而至者。否则就是不及或有余。
为何一年之中的二十四个节点以节气命名,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人为创造的节(甲子)要与天地之气相合,要人与自然统一,要天人合一。
至此,我们发现,为何干支对于中国术数有巨大的意义,中国的术数必须以干支为基础?因为甲子为节,记录了万物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