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政绩不能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2-14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平皇帝 元始四年 公元4年
事下莽,莽复奏:“今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分天下为十二州,应古制。”奏可。冬,置西海郡。又增法五十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民始怨矣。
【译文】事情交到了王莽手上,王莽说:“现在已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请接受良愿所献土地设置西海郡。全国分为十二州,以符合古代地理区划。”平帝批准。冬季,设置西海郡。又增订法律五十条,违犯者被流放到西海郡。被流放的人数以千万,百姓开始怨恨了。
【解析】一、材料背景
这段材料发生在公元4年,讲的是王莽设立西海郡的事。当时汉朝北服匈奴,东边海外的国家也都归附了汉朝,南边的黄支国也派遣特使上供,唯独西边的羌人没有臣服。
于是王莽便派遣使臣,以丰厚的贿赂引诱羌族的豪强首领良愿,命他率领部族内附,献出现在青海的部分地区作为汉朝的领土,而自己的部族却居住到艰险的地方去。王莽以此捏造四海平服、天下归顺的假象。
同时为了夸耀他执政以来的伟大功绩,又新设立了西海郡,凑上北海、南海、东海三郡,凑一个汉朝在自己的治理下富有四海的政绩,以增加自己在国内的威望,助推自己的篡权之路。
然而这些都是短暂的虚荣假象,在短暂的繁荣背后,不久之后就是匈奴和羌族的反噬。
羌豪良愿先出的西海郡,只不过是边疆的一片空地而已,为了充实西海郡,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王莽不惜大兴土木建造城池。
但西海郡远在青海,正常人没有人愿意去,因此王莽不惜新增加了五十条法律,使得平民更加容易触发汉律,把这些平民变成罪犯,流放到西海郡,以充实西海郡的人口。
二、王莽设立西海郡的影响
王莽设立西海郡,从民生程度上来说,完全是瞎搞。所谓西海郡,实际地理位置在今天的茶卡盐湖一带,属于柴达木盆地。
这地方海拔3千多米,年均气温不超过5度,又干旱少雨,而且这个地方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根本就不适合种植农作物。
在西汉时期,除了茶卡盐,对于当时的农耕民族来讲,实在是没有任何收益了。而如果只是开采食盐,犯不着设郡,犯不着把成千上万的人流放到这里来。
这里的环境,根本承载不了大量的农耕人口,这其实就是逼着这些被流放者和羌族一样茹毛饮血,退化成游牧民族。岂不是文明的倒退?
再者,这个地方,根本就无法驻扎军队,羌族今日可以献出来,明日就可以夺回去,因为你汉朝根本无法在不适合耕种的青海湖长期驻军,别的不说,光是后勤供给,当时的朝廷就解决不了。没有军事力量守护的边城,毫无防守能力,羌族再次拿下这块土地,如同探囊取物。
所以说,王莽设立西海郡,完全就是不顾实际情况,只为夸耀自己的威德,这是天马行空的自私之举,是一出荒诞的政治作秀。
就在设立西海郡之后的2两年,羌族就再次夺回西海郡。在之后王莽派护羌校尉窦况收复西海郡,紧接着就是绿林起义,天下大乱,无暇顾及西海郡,终归羌族所有,西海郡最终被废弃。
直到隋朝大业5年,中原政府又再次在青海湖设立西海郡,随后又在隋末乱世中废弃。大业是谁的年号?杨广和王莽这哥俩,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连施政方略都是一样的好高骛远,天马行空。
三、官员的政绩不能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
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王莽为了设置西海郡而大动干戈,不惜增订五十条法律来促使平民犯罪,以达到借机把平民沦为囚犯,流放到青海郡的目的。事实上就是在欺负平民百姓了,把老百姓当傻子糊弄。
为什么要让老百姓沦为囚犯后,再发配到青海湖?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海郡这个地方根本就不适合农耕民族居住,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去;二是就算有人愿意去,如果按照正常的途径,征发良民去,付出的费用将是巨大的。所以王莽采取了愚弄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从政治上讲,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你王莽在朝堂之上再怎么折腾,只要不为难老百姓,那也只是神仙打架,只是平头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一旦政治行为对平民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那么不满和怨恨便在民间开始发酵。
老百姓虽然软弱愚昧,但并不是没有思想的草芥,也不是统治者眼中没有感情的数据,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不管是任何朝代,一旦统治者不把老百姓当人,这个朝代就行将就木了,秦时明月在虐民中熄灭,汉时雄关也是在虐民中坍塌;隋炀帝的大业在无休止的征发中崩溃,大唐的盛世也在巨大的阶级矛盾下瓦解。
而向王莽这样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把老百姓拉下水的行为,无异于欺天。臣子欺君死路一条,天子欺天一样会死路一条。王莽就是这样的事情干多了,所以最终他的理想也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在关键时候,当老百姓有得选择的时候,这种怨气的积累,会给王莽致命的打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