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曾阐述圣贤无过论。严格地说,是圣人无过。分而言之,圣人无误,圣行无失,圣德无漏,圣境无限,圣学圆满。贤与圣有所不同。贤人到了知天命的境界,亦可谓无过,但言论行为不如圣人圆满恰当。例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仁义为本,学问为末;道德为体,文章为用。子夏此言没错但不圆,为了扬本,过于抑末。他自己以文学著名,能够重本重体,大好,但学者若不能善加领会,就会受到误导而产生轻视学问文章的流弊。正如《集注》引吴氏所说“子夏之言辞气之间抑扬太过”,有“废学”之嫌。子夏此言,并无过错,若一定要吹毛求疵,可说有微过,细微的瑕疵。孔子则不一样。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得全面、到位和中正,没有任何缺陷和瑕疵。圣言无漏,此之谓也。孔子自叙一生的进学次第、心路历程、道德轨迹和修养境界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顾宪成《讲义》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圣人雕版图》五岁时,孔子同小伙伴们嬉戏,即能摆设礼器,以礼游乐。可谓不学自通。
此说在理。修境即修养的过程和境界,士君子也;悟境即觉悟的境界,贤人也;证境即证悟的境界,圣人也。孔子说“君子喻于义”, 喻于义即喻于仁,喻于道。知道道义的重要性根本性,立志求道成仁,坚定道义立场,是初级喻,士君子之喻;知性知天,证入性与天道,是高级喻,圣贤之喻。对于圣贤境界,孟子也有论述。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四端充实而光辉地表现出来,是为大人。所谓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大人相当于贤人。具此四端,不仅充实於己,而又推以化人,自近及远,自内及外,感化天下,是为圣人。伟大到进入化境,德位相称,教化天下,便是圣王。大是大在智慧,大在道德。唯大才能化,包括教化和感化。圣王之神妙,使人莫知其故,故称为神,并非圣人之上还有神人。赵岐注引程子说:“圣不可知,谓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测。非圣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系辞下》说:“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圣德圣境至高无上,神奇莫测,如何还会有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圣人就是最高的神,圣境是人生最高境界,有不为人所能知晓和理解的一面。就像宇宙无法穷尽一样,天性无法穷尽,道德、智慧和知识皆无法穷尽,圣德圣境,无穷无尽。圣人无过,圣德无漏,圣境无限,圣学圣道圆满。圣学即圣人之学,也称为君子之学、君子之道,圣人之道。关于圣道的圆满无漏,东海有专文阐述,兹不论。借《中庸》一句话证明一下:“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这段话是对圣学至高无上之真理性、正义性、普适性的最好描述。本诸身,发之于道心;征诸庶民,验证于众民。如此则能得乎人己之情。考诸三王,对照三王的政治实践考察都没有错误,成败得失,历史有验;建诸天地而不悖,建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可行于天下;质诸鬼神而无疑,卜问验证于鬼神而无可怀疑。
《圣人雕版图》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反复练一曲而不换曲,直至悟出其曲的作者。襄子离席而拜:“尓是圣人也,此曲果是文王所谱。”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千百年后圣人来验证也不会疑惑,所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是也。孟子说舜帝和文王:“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这样的道,自然不愧为人生、政治、社会、宇宙的常道,不愧为普适于古今中外的最高普世价值了。这不仅是历代圣贤君子和儒家王朝的共识,也为日本所认同。明治天皇《教育勅语》以》强调的就是儒家道德,并说:“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咸一其德。其中“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句,就源于本章。圣道、圣学的文字载体是圣经,即四书五经。圣经包括圣人编辑的典籍和经传,“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张华《博物志》),并非都是圣人之言,故某些话语未必绝对准确,如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那也是不够准确,谈不上过失。原则绝对圆满故。综上所述可见,圣人无过,贤人微过。圣贤君子都是道德不退的,圣人无过具有绝对性。说圣人有过错有漏洞,一定是因为说者有过错有漏洞。贤人或有微过,言行有不够准确圆正处。君子有过,但寡过,其过也不至于太大,不至于严重到罪过、过恶的程度。只是言论有失或行为有误,不合于中道而已。所谓观过知仁。程子说:“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君子之过改起来也不难。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礼记·表记》)恭敬近于礼,节俭近于仁,诚信近于事实,恭敬谦让而行动,这样即使有过失,也不会很严重。恭敬少过失,诚实值得信赖,节俭容易被容纳,这样的人犯过错,不是很少吗?《圣人雕版图》 孔子初次随鲁君王入太庙,每件事都询问详细,旁人不以为然:“圣人,也要询问?”孔子说:“对于不熟悉的环境,一一的询问清楚,这是正常的礼节啊!”以下摘录几条儒经关于君子修养的描述。注意,儒经中的君子,有时统士君子圣贤而言之,有时就指圣贤或圣人。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礼记·表记》)不失足就是行为无过,不失色就是态度无过,不失口就是言论无过。子曰:“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礼记·表记篇》)君子以有过为耻。曾子说:“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弗与也。”(《曾子·立事篇》)言有主行有法,言行自然无过。曾子说:“君子终日言,不在尤之中;小人一言,终身为罪。”(《曾子·立事篇》)终日言不在尤之中,就是言语无过。《礼记·玉藻》说君子有九容:“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这是对君子的外表容貌提出的九项要求。若能做到,自可寡过。
《圣人雕版图》 鲁国大夫孟僖子问礼于年轻的孔子,得益匪浅。临死前,让其子孟懿子,以及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
孝子应该无过。曾子说:“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曾子·大孝篇》)儒家对卿大夫更有“无过”要求。《孝经卿大夫章》说:“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地位很高。他们的孝道就要在言语、行动、服饰各方面一切都要合于礼法,起模范带头作用。非礼之服不能穿,非礼之言不能讲,非礼之行不能行。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要谨慎无误。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