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其“节”——季谦先生即兴话端午(下)
编者按
艾蒲青翠,红丝缠臂,龙舟竞渡,粽叶飘香。又是一年,端午时节。忆戊戌端午,恰逢季谦先生晨训,先生应节应景,为书院诸生即兴话端午,漫谈节气,解端午节之天文意;说风俗,吟离骚,缅怀忠节,释端午节之人文意;又念及屈原博闻强记,尽推广读经之责~先生有心,己亥端午,让我们再次聆听。此文分两篇推送,本篇为下。
清 郎世宁 午瑞图
端午其“节”
讲到端午这个节。其实如果真正的端午——正午时,应该是夏至才对。冬至是正子时,端午应该是夏至。我们中国从古以来过端午用农历,用农历就不是真正的气候的分段,农历是看月亮,阳历才是时间的分段。但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都很接近夏至,而夏至我们一般没有做什么活动,只有冬至会让人感受比较深刻,就忽略了夏至;春分、秋分我们也都忽略,所以叫二分二至。二十四节气里面最重要的是二分,二分就是春分、秋分,二至就是冬至、夏至。二分二至如果用图画出来,太阳在中间,地球绕黄道面,二分二至,二分刚好地球在上在下,二至在左在右。这是地球,这是太阳,这是地球绕太阳。(先生板书)地球在这边跟在这边的时候,这四个点叫二分、二至。地球在这个点上的时候,照到北半球,是夏至;太阳照到南半球,我们北半球是冬至。它在这里要照到中间,地球直射赤道,这个就是春分跟秋分——春天一半,秋天一半。二分二至才是一个气候的节点,端午不是气候的节点。端午的习俗的成立,据说是因为纪念屈原。屈原在这一天,就是夏历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就是跳河自杀。为了纪念他,那一天是五月五号,接近夏至,所以就把这一天当做是午时,当做是一年的正午,就称为端午节。
民间就传说端午节是阳气最盛的时候,阳气最盛是属于哪一个卦呢?乾卦。但是在《说卦传》里面:“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战乎乾”的“战”,这个典故从哪里来?为什么用“战”?<说卦传><序卦传>应该是《十翼》当中比较后起的。这个“战”从什么地方来呢?是从《易经》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中来。所以阴盛就要转阳,阳盛就要转阴。冬至是一阳生,夏至是一阴生。所以到最热的时候,天气——天的气候最热的时候,中国人就有这个警觉:这个阴已经生了!所以到夏至那天晚上,一阴就生了,马上就从乾卦变成姤卦。姤者遇也,阴遇阳也,阴遇到阳。所以这两个卦,一个是象征着冬至——哪一个卦象征冬至?复卦,大家都知道。复卦常讲,姤卦比较不常讲。因为一阳生值得庆贺,一阴生不值得庆贺。你看中国人就这样,这么“势利眼”。(先生笑,众笑)其实不是,扶阳抑阴,我们人生总是向积极面走,所以要鼓舞自己,“鼓之舞之以尽神”。
读《离骚》
所以我们读书,读大经大礼,大的方向你能把握,大的意思你能把握,这些细节其实也都围绕着这个大方向而说,它都时常表现出这种人文——人的发明,人的一种表现。而这个人文其实是鼓舞人生向上——往上走的,到最后是要合乎天地之道,合乎天理。这是中国人的民族生命,民族的精神表现,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从每个地方都可以发现。所以我们在过端午的时候,有许多种意义:纪念屈原,是一个很重要的意义;而刚好这一天接近夏至,它也有过夏至的意义。我以前曾经讲过一个端午节的故事,很有趣味。这个端午节不只是端午节,而是从端午节想到屈原,从屈原想到他有名的作品,那一篇文章叫什么?《离骚》。今天我们为了纪念屈原,大家把《离骚》念上一段: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滑动查看全文
屈原画像
纪念屈原的方式很多,有的诗人就在这一天来做诗钟。就是点一根香,然后开始作诗,这一根香结束了,你就要交卷——诗人这样来纪念。一般习俗就是包粽子、祭拜祖先;有些政府就举办划龙舟这些来纪念。有一次台北市政府也有举办划龙舟。这个划龙舟,大家热闹热闹看体能竞赛也很好,但是我都会想:在划龙舟之前,如果请几个读经的小朋友去江边把《离骚》背一遍,该有多好!所以我们纪念屈原最好是学习他。就好像十年前,郑州的文庙重新装修,我刚好去演讲,他们就请我去参加重新落成的仪式,让我讲讲话。我就说装修圣人的庙堂,是一种恭敬,但是对圣人最大的恭敬就是要传他的道。传他的道最基础的方法就是要读他的书,读他的书最有效的就是放在教育中,而且放在全民的教育中,全民教育尤其要注重儿童教育。所以我就在那里提倡修孔庙、关注孔孟的人也来关注读经。总之,你不要叫我讲话,讲来讲去都是讲读经。
最好的纪念
我们关注屈原,最好能够继承他的精神,不是学他去跳江,而是忠君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这种精神。今天不是要做对屈原的讨论,但是说一说。一般的讨论说屈原文人性格强一点,如果是颜渊的话,颜渊遇到这种情形,他大概不会做《离骚》这种文章。不过《离骚》也是代表人的一种表现,也是人文表现。这种人文表现在情感上表现得很文学,这篇文章确实很有代表性,回肠百转,确实是遇到这种情况很难自处,所以千古之下读之都还是感慨万千。所以中国古代读书人,大概也是从小读经的,而读经当中《离骚》是必要背的。假如他读经是读哲理、智慧,但是好的文学也是要读的。
我举两个例子,古人也读这些作品,而且屈原的《离骚》是要读的,尤其是他们读书的时候是背的。如果要学屈原,有很多地方可以学,至少强调一点:司马迁作<屈原列传>的时候,在《史记》上说屈原是博闻强记,他见多识广,就是“博学而识之”——博闻还强记。他记忆得非常丰富,很有学问。强记,记是强的。什么叫强?“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你要行仁,要勉强而行仁,一勉强就熟了;所以“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你要体谅别人是不容易的,你要勉强一下,要勉强。所以记忆也要勉强,强记并没有错。假如有人说你是使劲背,你强记,你就说我学屈原。你看屈原博闻强记,所以各位同学,大朋友、小朋友都要记住了,你强记是对的。将来强记记多了,你才博学,博学才能做文章。所以屈原做文章是随口就做出来的,他不是在那边绞尽脑汁,搜索枯肠,这样不能做文章。作文是要直抒胸臆,一下子发出来,他写《离骚》刷刷刷地一篇就完成了。他哪里在那里写完又绞尽脑汁又改一下,这是不行的。当然我们或许没有这样的才,但是你也没有这样的学,因为屈原是博闻强记。所以没有才要用学来补充;你就是有才,你学也要够,要不然你的才也不得发挥,所以学最重要。我们说博闻强记,你不是纪念屈原吗?不是只有吃粽子,要学他的学问,他的学问至少是博闻强记来的。
有两个例子,说古人也都读这篇文章,而且是强记的。有一个例子,是比较古老的。苏东坡因为跟欧阳修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王安石告一状,皇帝就把他派到海南岛去,海南岛有个地方叫做天涯海角,就派到天涯海角。苏东坡去的那几年,可能跟王阳明被贬一样,贬到荒凉的地方。苏东坡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他忽然有一个灵感,他说:我今天来默写《离骚》。《离骚》总共多少字?两千六百字。比《大学》一篇还要长,《大学》一千七百字。他说我如果能够默写出《离骚》,而且一字不错,那我今年的运势就比较好,我今年可能可以调回京城,他就这样想。他就磨墨,开始写。当时要用毛笔写两千六百个字要写一个上午,甚至是写一天。写完了以后,拿出来检查,果然一字不差;那年四月,他就被调回京城。(先生笑,众笑)
文征明 行书《离骚》选
第二个故事,曾国藩五十岁的时候,他还在打仗,有一天他就想:五十岁了,气都衰了,记忆力应该减退了,老年痴呆症将要来临。他要测验自己有没有老年痴呆症,所以他说:我来背诵《离骚》,假如我能够从头背到尾,就代表我气还没衰。于是他真的开始背诵:帝高阳之苗裔兮……背到最后,果然非常顺利,他就很高兴,气还没衰。所以能够背诵《离骚》,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众笑)你看《离骚》有这么大的功德、作用,所以各位,你一定要背《离骚》,《离骚》不要忘记。你到五十岁的时候再背背看,到七十岁再背背看,你如果到了九十岁还能够背《离骚》,这个人应该就没有这个症状。这是真的,不是开玩笑,这是有证据的。
再说读经
日本提倡素读,素就是白白的,就是不加以解释的意思,不是为了研究,是拿着文章就读。素读包括读报纸、读小说,就是拿着文字就读叫素读。其实他们的素读只有形式,这个读缺少内容,这是很可惜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形式当然也重要,没有形式,当然内容摆不上——没有读书的模式,就不读了嘛。所以他们有这个读书的模式,什么模式呢?就是书拿来就照着书这样读,不是求了解的,不是为了研究,这样叫做素读。
素读的形式已经有了,内容如果再选择一下,就让这个形式有真实的意义,要不然那个形式也是空的。所以我都很想去劝日本提倡素读的人加上内容。读什么?素读你就读经嘛!你除了读经之外,读那些报纸有什么用?当然也有用,他们研究出来,素读可以延缓老年痴呆症,所以他们的素读都在老年人那里提倡。为什么呢?因为你读书的时候,要眼到、耳到、口到、心到,这样子你生命就在运转,而这个运转是很自然的,不造作也不辛苦,每个人都可以读。如果读的内容再加上有意义的内容,会产生一种酝酿或者一种灵感,他读过去突然有几句语句跳出来,会从书的字里行间浮现出来,会冲击到你的心灵——意义会浮现出来,有的时候文字也会浮现出来。
曾经有一个学堂老师跟我说,说他们学堂有一个孩子在读书,比如读《孟子》还是《论语》,反正是在读经典,他一边读一边笑。问他笑什么,他说:我读到哪里,那个字就“长大”起来——孩子说那个字会“长大”,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众笑)所以有好处的,你读经的时候文字还会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我这样讲是说那个意义,会让你在读经之中也会有一种体贴。所以,素读不只是只有读,他如果读有意义的文章,内容也会充实他的心灵——至少那些文章读多了,它会留存在心里面去酝酿——我又开始讲读经了。(众笑)
轻才重学
所以博闻强记是不错的,你看屈原博闻强记后来没有变成呆子。前几天,有人来做调查——全国的当今民间教育的调查,当然读经是一大块,就来这里访问。这些人也是不简单的人物,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有很大影响的——教授、副教授来采访。问到我,还有书院几个同学。谈到我们书院的同学已经开始解经,他说:你们学校读经还要解经啊?我以为读经就是读经。他不知道读经之后要解经,认为我们都只有讲读经。再跟几个同学谈过,他们说:我听说读经以后都读成傻子了,看来你们这些人没有傻。(先生笑,众笑)
他以为强记这个“强”就是压迫,其实不是压迫,它是生命力量的一种自我要求,我的生命要这样才能够得到长养。你不强记你怎么长大呢?一向都是含含糊糊的、精神颓靡的,这也不想念那也不想看的,然后念过就好——念过就好是我们教学者体贴我们的学生、孩子,并没有强迫他,但是也要有一些要求,希望他能够用心。尤其是比较长大的孩子,要自己知道:自己时间越来越紧迫了,你要勉强长进,强记记下来了,它还是有意义的、有用的。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这个勉强——学习就是要勉强,连修德都要勉强,何况学习?!你哪有那么样的天纵英明,自然而然地你德也高了,才也足了,不行的!所以要勉强一下。
我读到《史记》的<屈原列传>说他博闻强识,当时就很有感受,那时候我还没推广读经呢!我们都觉得我们的才学太差,或许才太差。才太差已经没办法了,你不要在才上面求,天才、天分、遗传,你不要在那里求,但你可以在学上求。这是孔门的传统,孔子教导人就好学。“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鲁哀公没有问:弟子孰为天才——如果这样问,孔子就不回答了。(众笑)“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只有讲学,没有讲才,你要注意这一点,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是不注重天才的,西方人注重天才。固然也是有好处的,天才就像烟火,这么放一下:哇,好漂亮,拍手;几秒钟没了——这是才。
但这个学呢,这个学是经过琢磨的,它是站得住脚的,它是一步一步踏实走过去的。所以哪一个人能够这样踏实走过去,他就不会成为“江郎才尽”。江淹也是相当有学问的人,他想作文。当时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文章,他也喜欢,天天苦恼做文章做不好。有一天,他梦到他的毛笔开花了,叫做“梦笔生花”,隔一天起来就文思泉涌,文章就做得生光焕彩。做了一阵子,他又梦见这个笔被神灵收回去了,他就连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叫做江郎才尽。为什么江郎才尽?因为他的学尽了。他的学到那个地方刚好临界点激发出来,但是如果他一直做文章一直作文,一直表现一直表现,他没有收入,一直付出,把那些都付出完了,就江郎才尽。所以孔门不注重才,注重学。你在耗费你的生命去作诗、做文章的时候,你的学千万不要忘记,要不然你会江郎才尽。
今天端午,我们纪念屈原,想到这些有关于端午节、节、节气的意思,然后讲一讲《离骚》、屈原,都是片段的。这也是我的一些感想,提供给各位,做茶余饭后之谈。今天没有读书,但是没有关系。今天过节,祝大家过节安康。谢谢各位!(众鼓掌)
附:本文未经先生修订
录稿|杨黎姿
校对|杨迎
排版|子玉